题主太Naive,别说听众了,流行音乐工作者和古典音乐工作者都是互相歧视的!我跟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音乐指导牛老师都互歧二十多年了。
(就是这厮,看看这好像得了帕金森一样的动作,简直做作到令人发笑)我们两个的父母是同事,从小在东北小城市(辽宁省铁岭市)一起长大,但是我受到音乐启蒙比较晚,他练了将近十年钢琴的时候(每天8小时),我才刚开始自学吉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陷入了“流行”“古典”的门第之争。
我和牛老师恰好读同一所高中,被分到同一个班,理所当然搞了同一个乐队,当时每天的对话是这样的:我跟他说林夕,他跟我说柴可夫斯基,我说老柴不够屌,他说林夕是傻哔。
在音乐创作理念上,我们更是南辕北辙,在他看来我这种沉迷于“早恋失恋写个歌”循环之中的野路子的选手,怎么能跟他这种在音乐道路上飙车十几年的老司机谈笑风生,我觉得他写的歌哪是老妹儿听的,老妈子都不听啊,咱是广场舞的伴奏乐队吗!就这样斗了三年,之后大家天南海北,我在北京师范念书,他在东北师范学琴,大学时期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我签约唱片公司当创作人了”“我在学校里拿一等奖了”“我给央视电视剧写主题曲了”“我在央视比赛拿奖了”“我给徐峥的电影写主题曲了”“我在意大利比赛拿奖了”“我给北京奥运会青年志愿者写主题曲了”“我在德国比赛拿奖了”“我得了音乐风云榜最佳制作人提名了”“我都拿了这么多奖了你一个提名算个毛啊”大学毕业,牛老师和我都选择了继续深造,我去了香港,他去了上海,一年多之后我回到了北京,他又给我打电话说工作分配到北大了……这完全是孽缘,没有交易!现在我们平时的聊天都是美食和红酒话题比较多,尽量控制不聊音乐,否则就要互相用东北粗口指点对方的作品。
据我这么多年的分析,牛老师对流行音乐的歧视态度完全是一种心理上失衡所产生的扭曲,进而产生了“你从小玩到大,暑假寒假恋爱打游戏,我天天穿个破背心儿在家里练琴,现在你跟我谈对音乐的理解啊!凭啥!凭啥!凭啥!”这种歇斯底里的变态想法!在这里我只想说,前几天你借我去拍杂志的西装真的很帅,以后继续借我,时常请我饮酒,你说啥都对。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