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这跟我们小时候被深深植入的“考试评价”模式有关,堪称一场全民级的 inception。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考90分的人是要被99分鄙视的;79分的卷子拿回家是脸色不会好的。
每个人的价值、地位全体现在数字里。
老师和家长又特别强调主观能动性,极力否认人和人的天赋点有着极大的差异,于是一切最终都成了“你有没有足够努力”的纠问。
这种处处为难自己的路数,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不能说它没有意义。
但说有副作用应该没有人会否认。
这个副作用就是让孩子产生了两种错觉:一是总感觉知识和经验的总量是固定而有限的,至少在一个阶段内是固定的。
努力去把这些固定的东西掌握“全”就好,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要求。
人生是一场“比谁遗漏少”的比赛。
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被封印在一个永恒的“未完成”状态,我们觉得自己是个还没“调试完毕”的工程机,问题一大堆,不敢把自己放上货架,不敢恬着脸公开发售一个“虽然有缺点但是优点也不少”的产品。
这种观念的渗透是如此的长期深刻和潜移默化,以至于我们离开了校园多年后依然还在被影响着。
于是很自然地,就有了“只有我完美了,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我提升了,我才能取得成就”,“只有我更博识了,我才可以做某事”。
这种思维有错吗?谈不上错。
但问题出在许多教育者(主要是家长)把这个逻辑链条给绝对化了。
你别看他们用的词是“只有”,但其实暗暗许诺的,是“只要”。
好像“只要”做到了1234,就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获得5678。
这种把必要条件偷换成充分条件的粗暴逻辑,经常会产生一些经不起真实世界验证的言论,譬如“只要你考上大学就解脱了”,“等你有出息了还怕找不到对象?”等。
于是这些孩子在付出了许多,却没有获得期望中的东西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老天违约”式的迷茫与困惑,有些人断定上天不公就此沉沦;有些人转而责己,觉得必然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换言之,这些人还是相信自己和老天之间是存在是有一纸协议的。
问题出在自己,协议本身没问题。
知乎这地方说实话是这种思维的重灾区。
你看所有人都在关注“自我提升”类的话题,好像只要减肥了,会举止了,懂穿衣了,读过好书了,英语上去了,眼界开阔了,世界就会自动铺一条开满鲜花的路到自己家门口,一切今天的问题,在“更强的明天”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有人胆敢跳出来说,就算你完成了这些,也仍然可能没有什么卵用,那说这话的人那就是负能量,就是不积极。
我们从来没学过要怎么与自己的不完美相处。
也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这世界上除了“比谁遗漏少”之外,还有其他的玩法。
当然,年轻人是不愿意听这些的。
他们心里想着都是“只要”,给自己下的命令都是“只有”。
如果某天早上醒来,突然意识到:“就算我完美了,那人也未必爱我”,“尽管我提升了,也不一定会取得甚麽成就”,“即便我懂得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只可能只是微弱的上升”,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还能依然坚定的去做一件事,这就是成熟的标志。
就像《饮食男女》里朱师傅说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准备好了再下锅。
你非要等“齐备”了才开工,可能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
能够在极为约束的条件下,用有限的资源来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并平和地接受不理想的结果,这才是生活没有被ps过的常态。
这种“不和自己为难”的能力,比会考试重要一百倍。
我们不能向生活跪倒,但是要学着和它相处。
不要觉得老天不履约是因为你对价不足,他根本就和你没有签过合同,那是你妈骗你的。
上一篇:如何评价林俊杰新歌《我继续》?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