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如何评价歌手总决赛?
时间:2019-12-1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如何看待《歌手2017》林忆莲夺冠? – 知乎本来在这个问题下写的回答,无奈被无数莲粉的“反对”攻陷,那就换个战场吧——===============================以下正文==============================公证处摆那儿就是个笑话。

有人觉得任何人拿歌王都可以套用这篇回答,那我就梳理一下我的逻辑:1、暗箱操作和赛制bug是客观存在的(详情见第5点),这一点的确无论谁拿歌王都不会改变。

哦对了,“迪玛希拿歌王”的这个选项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排除——到底有没有黑幕?乐评人揭秘《歌手》投票规则_职人介绍所_腾讯视频视频里主持人问——乐评人邓柯答——主持人秒懂——2、如果游戏规则不公正,但结果公正,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是林忆莲在决赛的演唱质量实在有失水准,平淡无奇的歌曲演绎根本不该有那么高的得票率,一定程度上坐实了“剧本论”。

3、所以我不认同这个歌王是“实至名归”的——其一,对于“综合整季表现,林忆莲唱功最强”这种观点,我能理解(认同与否又是另一回事),但要以此论“歌王”,绝对是对其他认真备战的选手的最大不公, 因为这样便没有比决赛的必要了,直接看总成绩足以,然而总成绩又是迪玛希第一。

其二,我并不关心林忆莲在参加《歌手》以前驾驭过多少种类型的歌曲、奉献过多少场高水平的live,因为按照比赛规则,这些都不在歌王的评判标准之列。

既然规则是根据半、总决赛两场成绩的累加结果决定歌王归属,为何又有人为了解释这个结果的合理性,来强行套上另一套标准? 这种言论不正是间接承认了她决赛表现不佳、没有拿出配得上“歌王”称号的演唱水准?4、我最反对的,就是有人用类似 @岁岁如燕 的回答里“《歌手》并不是一场竞技比赛……既然是娱乐节目就抱着娱乐的心态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它,Just a show,认真你就输了” 这种话来为节目的暗箱打掩护。

《歌手》的官方定位一直是“音乐竞技节目”,而如果真如这位答主所说,它不是竞技比赛,不就证明了这个节目一直在欺骗、愚弄参赛者和观众吗?而此时这位答主谴责的却是作为受骗者的一方:你为什么没有能力看穿这只是一个打着“音乐竞技节目”旗号的娱乐节目呢?为什么不能抱着娱乐的心态面对其中的种种不公呢?为什么就不能只欣赏音乐不在乎名次呢?你都认真到被愚弄了还不自知,是不是傻?——典型的“受害者原罪论”的强盗逻辑。

即便《歌手》的本质是娱乐综艺而不是严肃竞技,也并不代表这个“本质”是一个人人皆须领悟的知识点好吗?观众群里,更多的是对这个节目没有深入了解的路人,仍然会把它当做真正意义上的比赛来看待,根本不会意识到这其中有多少套路、比赛结果可能会存在多大的不公。

5、所以我在这里将个中猫腻抽丝剥茧,只是为本质的事实的揭露,做一点微小的贡献——比如为什么林忆莲在最后一场相对低水准的表现,还能有如此高的得票率,这就要说到一切不公的根源——大众听审团成分的不纯!!!公证处或许真能为现场投票的公平性保驾护航,但是这些拥有投票权的五百位大众听审又是以怎样的标准选拔出来的呢?这一点不但节目组从未公开过,更别说没有任何第三方有公信力的机构对这个遴选过程进行公证了。

明面上的程序是,一共三轮筛选,第一轮根据报名表筛选,第二、三轮是电话访问筛选。

我清楚地记得,第九期我在现场时,暖场的工作人员在台上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大家能来到这里,有的是凭颜值,有的是凭音乐素养,有的是凭关系,有的是凭钱……稍微听说过点内情的,大概会认为前两种说的是大众听审,后两种说的是大众听审以外的现场观众。

但是根据我从节目开播的这几个月以来,与各种落选者、入选者及各种卖票黄牛的交流来看——后两种的确说的是普通观众,但是大众听审是包含了上述全部四种成分的!!!首先,“颜值”确实是节目组选拔大众听审时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可能是第一轮选拔能否通过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的:(1)看过许多入选者在报名时上传的照片,颜值都非常高(不过我看到的样本里没有50组、60组的),这些照片有一些共同特点:能看清正脸,底子本身很好,同时妆容精致、P图精修,图片呈现的是一眼就能看出的漂亮,绝对的一张适合上镜的脸。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电视里剪辑出来的观众表情里,也会出现部分颜值普通的路人脸;比如一位姐姐告诉我她报名时没有上传照片,但在接到电话访问时被要求补发照片(有电话访问就表示通过了第一轮)。

(2)许多入选者都有过多次报名的经历,我至少听到超过两人说过,他们每次报名时填写的文字内容都一样,从未接到电话访问,直到某次把上传的本人照片,换成了身边高颜值朋友的“照骗”,文字内容不变,结果立马入选了。

这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的实验,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第一轮”的潜规则里,“颜值”的占比已经超过了“音乐素养”。

接下来的电话访问工作,才是从一群好看的人里挑音乐素养高的。

(3)听审的座位号是现场根据年龄及真人当下颜值来分配的,大龄的坐两边,年轻的坐中间,颜值越高座位越靠前,反之靠后,这种安排纯粹是为了拍摄效果服务,因为现场密集的机位需要无时无刻地捕捉听审的每一张脸每一个表情,好看的脸即便静态也值得多多取材。

这点似乎也可以作为选拔标准里“颜值先行”的旁证。

而在第二三轮电话访问里,工作人员的提问看似是对音乐素养的考察,但且不说访问者自身的音乐素养如何,这个筛选程序的最大问题是,它从来没有一个公开明确的标准,想要选什么样的人进来,决定权完全在节目组手中,其中必然有着巨大的暗箱操作空间——比如想把谁的成绩压下去,把谁的成绩提上来,都可在访问时有意试探观众对这两位歌手的看法,选择对“剧本”走向有推动作用的听审。

另一方面,有些报名者心里另有一份“剧本”,他们在相互交流过经验、摸清了套路后,也会在这个过程里和节目组暗自较劲,先推测出节目组想打压谁想捧谁,再顺着这个思路回答电话那头的问题。

而为了不误选违心答题者,节目组会询问他们的微博账号,查他们的社交轨迹。

所以有人又为了应对节目组,另开小号……总之,除了纯粹为音乐而来的路人,对于各怀剧本的双方来说,这就是一场套路间的博弈。

当然,这一切至少还是在按照既定的程序走。

而这五百位大众听审团里最肮脏的成分,莫过于那一百个左右掌握在黄牛或工作人员手中的听审席位,也就是说,真正按正常程序选拨出来的大众听审,顶多只有四百位——只要你有关系/有钱,不论颜值不论“素养”,更不论你对每位歌手的倾向性如何,你都可以得到听审席位!(你只需提前四天订购,然后仪式性的接一个第二轮电话,无论回答什么,最终都可以得到官方通知你入选的答复——这一点谁要觉得我在造谣欢迎你们来告我,我这里有的是证据,只是为了保护一些人的隐私不便放在公开场合罢了。

另坊间有传言,某家粉丝为了她们家歌手集资买了决赛的多个听审席位,但鉴于这位歌手最终的排名实在无法证实这个传言,我还是不说是谁了)而现场的审核制度看上去层层把关十分严格(对我这种买观众票的已是劳“命”伤财,手机、钥匙、化妆品、水、零食等全须寄存,还要过多道安检,过一道安检便要没吃没喝没手机看地站着排队等半小时,而大众听审在这之前还要加上审核身份证、登记、领票等程序),实则不过“漏而不疏”。

我只说我了解到的有人真正利用成功的两个bug——Bug 1:不审核报名时上传的生活照,只看身份证,使得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的,可以直接拿听审的身份证去冒名顶替。

(尤其女生,画个大浓妆戴个美瞳,自己都长得不像自己了,换张脸又何妨)Bug 2:掌握了部分听审席位的内部工作人员,可以卖席位给黄牛或想参加的个人,如果是自己用或送朋友就更简单了,去现场时上述必经的审核程序都可以免了,直接走工作人员的“绿色通道”。

最后,这个投票机制本身也有很问题。

除了“出场顺序越靠后给观众印象越深”这个明显的bug外,还有“每人三票”:499人心中的第一,是敌不过500人心中的第三的。

截图自到底有没有黑幕?乐评人揭秘《歌手》投票规则_职人介绍所_腾讯视频再加上,大多数人都存在对每位歌手本人的喜恶,很难做到纯粹根据演唱质量来投票——又鉴于筛选渠道的漏洞百出,必然有夹带“剧本”入场的听审,比如这个“剧本”是尽可能提升某歌手的排名,那么他完全可以一票投给此歌手,另两票投给当场表现最差者,以最大限度减小其他高质量演唱者的威胁。

刚刚重看一遍总决赛才发现,林忆莲一唱完,何炅马上就让观众投票,大概一分钟左右投票就截止,据说有人都没来得及投出去……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都不给人回想思考的时间,镜头还扫到过一两个大众听审无措地向邻座询问些什么,估计大家连前面的人唱了些啥都没想起来就得投了,难怪刚刚才唱完的林忆莲会有那么高的得票率。

这么多复杂的因素杂糅在一起,比赛的公平性又能剩几分呢?说到底,这个节目的性质就是娱乐多过比赛。

所以又有什么实至名归可言呢。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