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赞答案认为卡夫卡是开宗立派,而马尔克斯是不充分地开宗立派,这里面当然就有个大问题:什么是充分的开宗立派?难道卡夫卡没有他的先行者吗?是《唐吉坷德》不够荒诞还是《庄子》没有想象力?抑或《巨人传》《格列佛游记》缺乏黑色幽默。
另外,马尔克斯的确学了卡夫卡,但是他还学了很多别的作家的,对马尔克斯影响更大的倒不如说是福克纳和海明威(包括胡安鲁尔福)。
尤其是前者,马尔克斯的地域性魔幻主义从福克纳那里受益颇多。
但是,我们更要注意的是,《百年孤独》使用的手法跟西欧意义上的小说手法是完全不同的,与其说是继承,不如说是断裂。
这也是《百年孤独》震撼西欧的原因。
作为(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派,马尔克斯首先让这个词真正地火遍全球,那么魔幻现实主义是什么意思呢?根据Luis Leal的说法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并非单纯是创造架空的人和世界,更重要的是,发现人和他周围的环境里隐藏的那种神秘的关系。
马尔克斯在整本《百年孤独》里发现无数这样的关系。
假牙上长出开有黄花的小植物就是最好的例子,自然和非自然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非/不平衡)。
还有例如人出生后长着猪的尾巴,实验室里的空瓶子未经加热变自己沸腾了半个小时。
等等等等等等。
我曾经看过一个书的腰封上把《百年孤独》和《圣经》联系在一起,虽然更多是出于宣传目的,但亦点出了很重要的东西。
《百年孤独》无疑是一种广义上的宏大叙事。
它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气魄。
先说宏大,小说后半段的大雨是一个关键点,这场下了四年的雨和之后长期的干旱暗示了马孔多的结局,也能让人联想起《圣经》里的大洪水。
发动了32次起义、生过17个儿子、躲过14次暗杀的上校。
拖着溪水般的血走了大半条街的何塞阿卡迪奥布思迪亚。
他们的出现、行动是夸张的,让人震撼。
再看广阔,依藤道夫指出,这本书的题材涉及到政治、经济、产业、军事、内乱、乱伦、科学、历史、民族、宗教、医学、人种、法律、交通、恋爱、迷信、家系等等等等。
简直是一本《百科辞典》,试图把一切包容其内,另外,《百科辞典》这个词在作品本身中也多次出现。
(另外日本有关于《百年孤独》的百科词典出版……)登场人物也不是一个“多”字就能概括的,涉及到各阶级各层次。
看《百年孤独》感到魔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它的人物多而杂(并且名字不好记且缺乏辨识度),行动诡且异,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不好理解,宛如詹明信所说的,失去了认知图绘的后现代歇斯底里式的崇高。
而《百年孤独》是很难得的一部,既受大众热烈的欢迎又受到文学研究者热烈欢迎的小说,我不是很敢确定,但是在之后的诺贝尔文学奖里应该没有可以接近《百年孤独》这样受大众欢迎的小说了,应该是在余华的哪个随笔里看过,说当时在哥伦比亚,就连妓女都在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出版的第一年就卖出了超过100万本,到2005年,在全球已经售出3000万本以上。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可以让拉美人民感到认同,也成了西方世界了解拉美文化的捷径。
正如我上文说的那样,《百年孤独》构筑了《圣经》一般的神话,并且他和西欧的传统构筑神话的方式是断裂的,断裂在哪里?池泽夏树说的很好:《百年孤独》的重点是它是一种民俗学,用日语说是民话。
神话中登场的人物是人所崇拜尊敬的人物。
而在民话中,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以及故事里的人,完全处在同一地平线。
我们可以说马尔克斯是以一种讲神话的方式讲民话,用说故事的方式写小说。
正如本雅明和萨特所说的那样:故事来源于集体生活,而小说是中产阶级的孤独。
前者利用共同经验,而后者关注个人体验。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将这两者融到了一起,这在标题里已经显现了出来。
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集体,另一方面这集体里的每个人都极富个性。
《百年孤独》跟之前的小说中的孤独的区别在于,它是属于一个集体的孤独,人群中的孤独,而不是小布尔乔亚式的自怨自艾的孤独。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百年孤独》的叙事有一种巴赫金意味上的狂欢,可以说,痛苦和快乐已经没有办法被区分开来。
叙述者和被叙述者间也有一种极其特殊的同质性,马尔克斯在采访中说,他讲故事的语气,完全是模仿他外祖母讲话的语气。
小说中人物们的名字很类似,不过是因为在现实里,很多拉美人的名字都是很类似的。
马尔克斯的名字就和他父亲的名字是一样的。
《百年孤独》的这种叙述,它用讲述神话的语气去讲述民话,同时改变了神话和民话。
提供了西方一种未曾有过的视角,虽然之前施特劳斯在《野性的思考》中已经发现了这种视角,但这可能是第一次,一种野性的叙述从一个野性的地区以近乎野蛮的形式爆发出来。
《百年孤独》过于有名的开头,就是一次对时间的重新挑战,稍微了解西方文学史的人都会知道,对于时间的挑战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大主题,从外在的时间转向内在的时间,而马尔克斯对时间做的手脚是,它并没有调整某一个人视角内的时间,像普鲁斯特或者乔伊斯喜欢做的那样,而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度上重新设置了时间本身。
整个《百年孤独》的时间线是非常混乱复杂的。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很明显借鉴了马尔克斯的神话时间观。
而莫言的高密,苏童的枫杨村,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一些马尔克斯的东西。
借马尔克斯的框架,来塑造属于自己的集体神话。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西方人看中国的视点最早就是这批作者提供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说马尔克斯发现了一套发明想象共同体的方法也不过分)我一直想说的是,马尔克斯重现了另一种现实,很多外人看来很夸张的东西,在拉美那里确实算不上什么。
比如说墨西哥有神父平时不能进去的教会,只有在洗礼的时候神父才可以进去,再比如有的教会里,要是有病人,就买一只鸡,然后把鸡的脑袋砍掉,他们相信只要鸡的血流出来病人的病就可以好。
拉美基本上都是天主教,但是显然跟西欧的天主教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马尔克斯经常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苦恼:只有发挥了足够多的想象力,足够夸张的想象力,才能够描绘现实。
因为现实总是更夸张,总是显得比小说更有想象力。
最后补一个插曲,忘了在哪看见的,说马尔克斯看见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一反应不是异化、恐怖或者其他常见的感想,而是:这不就是我隔壁大婶的朋友的儿子经历过的那件事吗?当然,原文不是这样的,马尔克斯也可能并没有说过这句话,但我觉得我已经表达了我的意思。
主要参考文献《百年孤独》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心灵世界:与记者对话》尹承东 申宝楼编译《A Study of Gabriel Garcia Marquez :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nd Magical Realism》依藤道夫『世界文学を読みほどく』 池泽夏树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