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回答突然火了,老是有人在评论区问“为什么没有谁谁谁”——烦死我了!!你们除了阿西莫夫还知道哪些科幻作家啊,嗷??!!为什么不对罗伯特-海因莱因施以必要关注,嗷??!!我不喜欢“look back”,阅读的多是时间距离较近的作品。
所以别再问我“为什么没有谁谁谁”的蠢问题,先问问自己看过多少星云、雨果、轨迹的提名/获奖作品吧。
———————我是不耐烦的分割线—————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也要参合一脚。
让我们想想,“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说“伟大的科幻小说”,可能包含以下内容:时间。
毫无疑问,时间越久远的作品越容易获得“伟大”的赞誉。
凡尔纳威尔斯这些人就不说了,美国六十年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作品也能称为“伟大”。
那么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呢?21世纪以后的作品呢?保罗 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是2009年发行的作品,获得星云雨果双奖,它能称为“伟大”吗?美国(英文)作品的优势。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科幻市场,并且拥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英文作品更容易获得关注。
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英文作品,而其他国家地区比如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就被忽视了。
长篇作品的优势。
回答中列举的大多是长篇小说,这点可以理解,因为长篇小说更易于塑造恢宏的场景、构造复杂的情节和人物。
这样一来,以短篇小说见长的作者就被无视了。
特德 姜(国内最初引入作品时将其翻译为特德 蒋)的作品皆为短篇,不涉猎长篇小说,但他是雨果、星云、坎贝尔等科幻大奖的常客。
由上一点引申而来,中国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开始写作的科幻作者群比较尴尬,因为这批作者主要依托于《科幻世界》杂志,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中篇,鲜有长篇小说。
大家都在念叨大刘的《三体》,但年级稍长的科幻迷(而非主流文学读者)都知道,大刘最早以短篇小说成名。
九十年代知名的科幻作家王晋康风头一时无两,但缺乏攻入主流文学市场的长篇科幻小说,论影响力还是较大刘差一畴。
由上述特点归纳,这道问题的答案大都是这样:年代久远的(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英美作者为主的、人所共知的长篇小说。
——这样的回答未免太无聊了,千篇一律不说,还忽略了八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及成就。
有句话说得好:“粉丝讲究时效性”。
凡尔纳威尔斯老先生乃至黄金时代的诸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作为读者,我接触的作品多为九十年代后国内发表出版,于己有更深刻的体会。
所以我将标准稍微放宽一些,既有盖棺论定的“伟大”作品,也有“以后是否伟大很难说但很有潜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
菲利普 K 迪克。
代表作品《高城堡中的男人》,《机器人梦见电子羊吗?》,《少数派报告》、《流吧,我的眼泪》。
我曾在专栏中写过这位作者。
PKD是位很有意思的作者,在其丰厚的作品中,只有一部《高塔中的男人》拿过雨果奖,而且这还是他的早期作品。
单拎一部作品看,会发现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
因为他写的太快了,缺乏雕琢。
而“快”的原因在于一,他有药瘾,在药物作用下能够不眠不休的写作;二,他结了五次婚离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经济包袱,而科幻小说的版税太低,他只能以量取胜。
但作品中的浓浓药味以及缺陷感却成为其独特标志,也就说,这种小说只能PKD写出来。
PKD的作品可能难说伟大,但PKD是位伟大的作家,他去世后有一项科幻奖项即以其名字命名。
杰克 万斯。
代表作品《濒死的地球》,《灵界之眼》。
杰克 万斯以《濒死的地球》开创了科幻小说中的新流派:科学奇幻。
H•P•洛夫克拉夫特的《疯狂的山脉》也可以归于该类型。
《濒死的地球》讲述地球末日时代,地球上出现各种奇异生灵,科学蜕变为魔法。
这部小说写的是“仿佛旧日重现的遥远未来世界”,科幻与奇幻的界限很模糊。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魔法释放方式是以“记忆”的方式,释放后记忆消失——看着很眼熟吧?对,龙与地下城系统就借鉴了这一设定。
DND甚至为杰克 万斯安排了一个神位。
厄休拉 K 勒古恩。
代表作《黑暗的左手》(雨果星云双奖作品),《一无所有》(雨果星云双奖作品)。
经历过黄金时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称“活着的传奇”,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等等等等奖项拿到手软,2008年还以年近八十的高龄拿到星云最佳长篇奖。
写作领域跨越科幻和奇幻,奇幻代表作“地海”系列被吉卜力改编为动画——虽然反响很差。
厄休拉老奶奶喜爱在科幻作品中讨论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议题,她的小说类似某种思想试验,因此赋予作品独特的深度。
雷·布拉德伯里,代表作《火星编年史》,《华氏451 度》,《冰霜与烈火》。
黄金时代代表作者,奇怪的是他没有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1989年才获得星云大师奖。
雷·布拉德伯里老爷子语言优美行如散文,带有诗般的韵律感——他发表过诗集。
年少时看《火星编年史》、《冰霜与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构思,语言风格也给我深刻印象。
老爷子还写奇幻小说,今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发表了他的长篇奇幻小说《必有恶人来》。
乔治 R R 马丁。
代表作《光逝》、《沙王》(星云雨果双奖)、《莱安娜之歌》。
乔治老爷子在国内的名望多来自《冰与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说出道。
1971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英雄》发表于科幻杂志《银河科幻小说》,由此走上作家之路。
80年代以前他写了大量科幻小说。
乔治老爷子写作领域横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说,而且在这三个领域都拿过奖,其中不乏星云雨果双奖作品。
噢对了,他还干过编剧和电视剧制片人,因为“更来钱”。
乔治老爷子是新闻写作系出身,没有理工科背景,他的科幻小说偏向“软科幻”,展示出过人的写作技巧,人物塑造、节奏控制、叙事能力都值得称道。
有趣的是,以他在短篇小说中的氛围渲染能力,他并没有成为类似迈克尔·克莱顿(代表作《侏罗纪公园》,《重返中世纪》)的惊险小说家,而让他转向恐怖小说。
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构思,比如太空歌剧、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写出“人无我有”的新奇感。
《科幻世界》曾登载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说,水准都很高。
我希望国内能引入他的短中篇小说合集,诸位可以看到,除了长篇奇幻,其他类型、篇幅的小说他也能驾驭。
特德 姜,代表作《巴比伦塔》(星云奖),《你一生的故事》(星云奖),《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星云雨果双奖)。
特德 姜二十多年来仅发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小说。
但几乎每一篇都引起反响,而且获得各种奖项。
他的小说也类似思想试验:以一个科学构思出发构建小说,而不是先构建情节,再加上科技要素。
而且科学构思精巧,非常人能为。
相对而言情节性一般。
早年《科幻世界》发表了他的科幻处女作《巴比伦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那种“啊,他的小说一般人真写不来”的感觉。
他还写过幻想小说,探讨信仰问题的《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星云雨果双奖作品。
假以时日,特德 姜会成为“伟大的短篇小说家”。
和他相比,另一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他是《三体》英文版的翻译者)表现平淡,只是用中国元素吓唬老外罢了。
希望国内能引入特德 姜的短篇小说全集。
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类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初,它宣告了一种新的科幻类型诞生。
这其中有几部长篇小说不得不提:威廉 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弗诺 文奇的《真名实姓》、尼尔 斯蒂芬森的《雪崩》。
尤其是《神经浪游者》和《雪崩》,几乎包含了日后赛博朋克小说中的各个特点。
在八十年代初,电脑还是奢侈品,而作家们在那时即已设想电脑成为必需品,并构建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国内许多作家也尝试了赛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说《决斗在网络》,可能是国内最好的赛博朋克小说;柳文扬后期有不少作品转向赛博朋克。
迈克尔 斯万维克。
代表作《潮汐站》(星云奖),《地球龙骨》(星云奖)。
迈克尔 斯万维克也是一位拿奖拿到手软的科幻作家,他的风格有些类似乔治啊啊马丁,节奏紧凑、情节抓人、写作技巧出众,同时保证科幻构思的“硬度”。
他真正擅长的其实是短篇小说,速度快质量高,甚至能以一周一篇的速度写作。
他有数篇短篇小说获奖。
国内已引进他的作品。
保罗 巴奇加卢皮,代表作《发条女孩》(星云雨果双奖)。
2009年由于《发条女孩》的大获成功,保罗 巴奇加卢皮成为炙手可热的科幻作家。
我承认我不是很喜欢他,因为他总喜欢在小说中描述阴暗的、毫无希望的未来,这与我“理性乐观派”的价值观相悖。
再者,他的笔力凝滞,有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着很累人。
不过《发条女孩》及与此作品世界观相通的短篇小说如《黄卡人》和《卡路里人》,想象力的确非凡,涉及无政府主义、生物朋克、末日情结等各个要素。
国内引进了不少其作品,感兴趣可寻来一读。
令我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
查理•简•安德斯的《六个月零三天》,获得雨果奖。
讲述一对具有预知能力的男女的爱情故事,它既讨论了自由意志,又有爱情小说的框架,最后的结局伤感而耐人寻味。
杰弗瑞 A 兰迪斯的《迪拉克海上的涟漪》,获得星云奖。
一个被困于着火旅馆的人为避免烧死,不得不反复进行时间旅行的故事。
他将时间旅行和美国六十年代联系起来,作品笼罩着怀旧的伤感氛围。
迈克尔 斯万维克的《漫漫长旅》。
一名解剖死人的法医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尸体,由此引发的故事。
这篇短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特点,在短篇幅内有扎实的科幻构思,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直指人物内心的探索。
结局也令人感慨。
特德·科斯玛特卡的《观察者》。
这篇小说在国内引起不小反响,一个基于杨氏双缝实验下的自由意志谜题而产生的故事,换言之,也是一种思想试验。
当时有不少人以特德 姜类比这位特德。
不过特德·科斯玛特卡进军长篇小说领域的《基因角斗》写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适合短篇小说。
厄休拉 K 勒古恩的《塞格里纪事》。
一个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为一比数百,男性成为珍贵物种,被好吃好喝供养起来,每年定期巡回配种。
女性成为技术劳动者,但地位地下。
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进行的思想试验。
罗伯特 里德的《亿万个世界》,获雨果奖最佳中篇奖。
由于跨时空机器被滥用,世界上存在亿万个平行宇宙,但是一旦进入平行宇宙,即无法返回原有世界。
罗伯特 里德在长篇、短篇皆有涉猎,他的写作技巧较乔治啊啊马丁和迈克尔 斯万维克略逊一筹,短篇小说水平起伏不定,不过有时也能贡献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说完国外作者,说说国内的吧,我主要谈谈九十年代的成名作者。
王晋康。
如果说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格局是刘慈欣对所有作者的碾压,那么九十年代就是王晋康对所有作者的碾压。
怎么个碾压法呢?他获得9届银河奖后宣布退出评选,“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哦呵呵呵~~~~从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亚当回归》,至21世纪初期大刘崛起以前,王晋康是中国科幻作者中的第一人。
王晋康的作品带有严肃文学的特点,同时科学构思奇巧,语言能力、叙事节奏都非常出色。
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大量短篇小说,巅峰时期几乎每两三个月就能完成一篇。
《天火》、《生命之歌》、《生死平衡》、《养蜂人》、《豹人》、《水星播种》、《七重外壳》….可以说,大刘的作品是王晋康作品基础上的升级版,刚开始我总是有意无意的寻找两者相似点。
由于时代原因,王晋康的作品带有某些奇怪的…倾向,比如大国情结(“21世纪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比如对以色列的态度,比如对同性恋的歧视…考虑到大刘也写过《全频带阻塞干扰》,这也算是时代特色吧。
王晋康较大刘吃亏的地方在于,他写过长篇小说,但没有打入主流市场,所以影响力仅限于科幻迷中。
目前国内已有他的作品全集,我建议各位寻来一读,感受一下90年代国内科幻作品巅峰水平的魅力。
何夕(何宏伟)。
何夕于1991年发表处女作《一夜疯狂》,那时他还用自己的本名何宏伟。
1994年至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小雨》、《本原》和《盘古》——我是从1994年开始看《科幻世界》,当时对何宏伟的作品印象很深,因为…看不太懂…此后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到1999年复出,以“何夕”为笔名发表了《异域》、《田园》、《祸害万年在》、《爱别离》、《缺陷》、《伤心者》、《六道众生》等作品,引起很大反响。
他的写作有流行小说的技法,悬念强烈,读来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当年《六道众生》真看得人热血沸腾啊。
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观层面,何夕较大刘不及,而且他没有长篇小说。
潘海天。
大角在成为九州七天神前,是以科幻小说作家出道。
早在1994年他就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选择》。
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每期一星栏目发表《克隆之城》,获得银河奖。
《克隆之城》的故事挺俗套的:克隆帝国领袖的继承人(也就是主角)爱上了克隆人反抗军成员(也就是女主角),最终觉醒反抗意识。
但故事写的很好看,以他当时21岁的年龄来看颇为难得。
我觉得他写的最好的科幻小说是《黑暗中归来》,发表于1999年第12期《科幻世界》:一艘飞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飞行,飞船上的少年们由基因工程诞生,小说即描写他们在飞船上发生的故事。
大角对于人类处于极端环境的描写非常吸引人。
我甚至幻想将《黑暗中归来》改写成剧本。
在转向奇幻小说创作后,他淡出了科幻领域。
刘慈欣:终于说到大刘了。
在大家谈论《三体》以前,让我们先看看大刘写过什么。
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栏目发表了大刘的《鲸歌》,此外还有一篇《微观尽头》。
《鲸歌》是一篇非常普通的短篇科幻小说,几无亮点可言,连大刘自己都承认“《鲸歌》根本不该存在”。
看完《鲸歌》后我想,这又是一颗流星吧,反正很多作者在“每期一星”上露一脸就销声匿迹了。
有趣的是《微观尽头》,这是丁仪这一人物第一次出现在他作品中。
《微观尽头》情节性一般,但已有大刘后续作品的雏形:宇宙情结、宏大场面、硬科幻主题。
但是《微观尽头》太短了,还不足以显示他的功力。
接下来大刘在99年发表了《宇宙坍缩》、《戴上她的眼睛》——请注意这一篇,它是大刘第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获得当年银河奖一等奖;特等奖是赵海虹的《伊俄卡斯达》。
2000年是大刘碾压时代的开端,他发表了《地火》、《流浪地球》——又一篇引起轰动的短篇小说,获得银河奖特等奖。
2001年,发表《乡村教师》——把女同学感动落泪,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微纪元》、《全频带阻塞干扰》——获得银河奖。
2002年第1期,《科幻世界》推出刘慈欣特辑,《中国太阳》——银河奖获奖、《梦之海》、《朝闻道》三连发,这一年还有《天使时代》、《吞食者》——这是《三体》中保卫地球的雏形。
2003年,《诗云》、《光荣与梦想》、《地球大炮》——获得银河奖、《思想者》,推出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
2004年以后,大刘开始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短篇小说数目减少,但还是发表了《圆圆的肥皂泡》和《镜子》,这两篇不再是宏观大场面主题,而是更生活化、更贴近现实,你可以看到《三体》第一部的影子。
《镜子》获得银河奖。
2005年,发表《赡养上帝》、《赡养人类》——获得银河奖。
噢对了,马亲王的《寂静之城》也是这一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获得读者提名奖。
推出长篇小说《球状闪电》。
200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的,《科幻世界》第5至第12期连载了《三体》第一部,传奇开始了…从2000年开始,大刘碾压了全国的科幻作者,他和“其他作者”的差距太大了,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差距。
虽然王晋康和何宏伟在21世纪后还在持续推出作品,但在大刘面前依然是被碾压的命…大刘刚开始展露头角时我想:这下王晋康终于有对手了。
后来我意识到,王晋康的地位被超越了!对于我这个经历过九十年代王晋康巅峰期的科幻读者来说,这是很令我震惊的事。
我们在《三体》中看到的一切,在他此前的短篇小说中都能看到影子。
所以对于《三体》的观感,我很心平气和。
更何况《三体》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大家都讨论过。
但《三体》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第一部在主流市场引起轰动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非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科幻小说”),它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读者。
这一历史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对此我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
国内已经有大刘的短篇小说合集,我希望国内能够推出他的短篇全集(连《鲸歌》也别漏下),各位能够看到“中国科幻作者第一人”是如何炼成的。
最后谈一部我以前安利过现在还要再安利一遍的日本长篇科幻小说:飞浩隆的《废园天使》。
感谢译者丁丁虫,他克服了日本作者独有的语言问题。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赛博朋克作品:一个被人类废弃很多年的网络虚拟小镇,小镇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运行良好。
突然有一天小镇被不明敌人入侵…这部小说获得“日本十年最优秀科幻小说”第二名。
当年看完后我被残酷的画面感震得七荤八素,完全无法想象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科幻小说。
作者并非兜售残酷和暴力,文中还隐藏着复杂的世界观设定。
看这部小说时我老是想到EVA。
国内已经有引进版,如果你对黑暗主题感兴趣,不妨试试这部小说。
下一篇:徒步旅行的乐趣?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