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如何评价《国家宝藏 第二季》第四期(四川博物院)?
时间:2020-01-0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我们在评价四川的时候,经常会评价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继而说到很多东西。

走不完的古旧小巷,吃不完的各色小吃,看不完的成都姑娘。

还有那些龙门阵、那些盖碗茶、那些掏耳朵、那些传统戏、那些绫罗绸缎、那些陈年好酒,以及国宝大熊猫。

还有三苏、李白、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杜甫、杨慎、司马相如、郭沫若、巴金、张大千,等等。

几乎每个国人的心里最深处,都自觉认定,四川是鲜活的,是极富生命力的。

林文询先生说,“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

”一点儿都错不了。

所以我们评价四川时,又总是说“四川不灭,中国不亡”。

某种程度上说,四川是中国的底色。

本集四川博物院的演绎,便基于此。

说到四川的国宝,如果你是热爱文物之人,你大概知道太阳神鸟金饰,可惜那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你大概知道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可惜那在三星堆博物馆;你大概知道石犀、经穴髹漆人像,可惜那在成都博物馆;你大概知道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可惜那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你大概知道五代二十四伎乐像和王建石像,可惜那在永陵博物馆;你大概知道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可惜那在宋瓷博物馆;你大概知道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可惜那在武侯祠博物馆;你大概知道唐代断臂观音立像,可惜那在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都有些啥?牛纹铜罍和兽面象首纹铜罍?和北方的青铜器相比,好像不具备很强的表现力。

张大千临摹的《晚唐伎乐菩萨》?可那是敦煌的东西。

陶说唱俑?可是能展开的东西好像太薄了点。

前蜀王建墓镀银铜猪?拿只猪出来算怎么回事。

石涧敲冰七弦琴?乐器这点,如何表现也比不过上集河北博人家那气势。

四川博物院笑而不语,默默祭出了东汉制盐画像砖、格萨尔王唐卡、后蜀十三经石刻。

四川地区的画像砖非常多,四川博物院藏的,比较出名的,还有讲经画像砖、市井画像砖、播种画像砖、舂米画像砖、庖厨画像砖、酒肆画像砖导车画像砖、丸剑宴舞画像砖、宴饮画像砖、考客画像砖、野合画像砖(污~~~)等等。

四川博物院很巧妙的不选择从农耕的角度来阐述天府之国的富庶,而选择了更能展现先人智慧的、更不为人所知的井盐开采的东汉制盐画像砖。

一方面向人们道出了经济上的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扬一益二,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盐是四川最初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国建国之初也曾从川盐贸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借小故事的演绎,致敬了四川人最崇拜的诸葛丞相(这是个属于四川人民的国家宝藏),点到了“藏富于民”这一旧时天府之国的特点,暗合了“小康”“国富民强”的时代主旋律。

最后还从井盐开采技术进一步演绎,自然引申到海油的开采,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又点到了清洁能源的新概念。

格萨尔王唐卡的选择,稍微有点意外,但仔细想想,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藏族文物本就是四川博物院里比较丰富的一个馆藏门类,而当下四川省又有相当大的面积是在青藏高原之上的,如果全然忽略了这一部分的演绎,也是不完整的。

四川博物院选择了格萨尔王唐卡,除了文物本身的文物价值,更大的考量是在于迎合藏族观众的喜好,并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博大精深的藏文化,拉近藏文化区与其他文化区的距离。

此外还有一点,则在于阐明川地精神之独立与坚韧(此点上,川博里有更适合的文物,但为了民族这一点只能让步)。

事实证明,每每外族入侵,平日懒散烂漫的四川人,都抵抗到了最后,川人并非人人皆知气节为何物,但他们也从未屈服于外人,亦从不置身事外。

十三经石刻的选择是本期三件国宝中最绝的。

大约是天府之国耕读传家的风气使然,在五代十国时期,与中原一帮热衷于比划武力的君王不同,前后蜀的几位君王,都更偏向于文治,更注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拥有这种保护文化的自觉性,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也正因为有这种自觉性,四川拥有在危难时保存中华民族火种的最大可能。

所以十三经石刻的入选,是理所应当的。

三件国宝下来,高原之上与高原之下的世界,都讲到了,四川最重要的两段建国史(三国蜀与前后蜀)也讲到了,四川的民族特色与物产特色,也讲到了,对四川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李冰与诸葛亮,也讲到了。

关于四川的介绍,完成得相当不错。

为什么“四川不灭,中国不亡”,也有了比较含糊的阐述。

当然,单就这些东西,是无法撑起“中国的底色”这一命题的。

三件国宝的演绎里,还暗藏了“四川不灭,中国不亡”的根本原因——不断的传承。

东汉制盐画像砖一节里的传承,是技术性的。

冲击式顿钻法深井钻凿工艺,开创了人类机械凿井的先河,这项技术于十一世纪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李冰不仅开拓了井盐生产(史载中他可能是第一个真正有目的地组织开凿盐井汲取地下卤水的人),他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也依然在造福天府人民。

如果仔细想想,你还能在中国大地上发现许许多多流传千年的古老技术,他们中的许多,从古至今从未被超越过,直到现在,仍然在造福我们。

格萨尔王唐卡一节的传承,是精神性的。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一生戎马、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一百五十多个部落。

倘若没有格萨尔王,藏族人是要缺些灵魂的。

在更大的维度上,每一个中国人精神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些这个国家的文化印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去追溯自己的文化来路。

知来路,方知去处。

十三经石刻一节的传承,是文化性的,是更生活化的。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数千年都未曾中断的文明,很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历朝历代对文化传播的重视。

我们的先人,不仅珍爱经典,更有责任、有担当,为了保存和弘扬文化,不惧艰难、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如此,才有了十三经石刻,才有了跨越两千年的石室中学,才有了不亡的中国,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很多时候看国宝,都只能追忆和凭吊。

可川博选出来的三件国宝,都是活的。

井盐与天然气,我们依然在采,技术在进步,人民在富强;嘹亮的格萨尔歌声,依然会在高原的各个角落响起,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将来会通过更多的渠道,让更多的人知晓;石刻虽已遗失大半,但石刻上的知识却保存了下来,写进了更多的书本,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鲜活如斯,壮哉!领导们曾经在很多场合里强调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一论点,用作此集川博的一点引申总结,是非常合适的。

除了巴适得板,我们还应该在四川身上,看到这些更可贵的东西。

此外,这一期,依然是要给出从第二季第一期开始每期都要给出的评价:第二季节目组的野心实在太大了。

又及,评价一下此次三组国宝守护人的表现吧。

王洛勇此前就曾经演过诸葛亮(《虎啸龙吟》),还能用英语诵读《出师表》。

由他再一次出演诸葛亮,算是轻车熟路了。

从实际效果来看,王洛勇在小剧场里的演绎相当不错,跟他之前饰演诸葛亮的水准差不多。

不过在介绍国宝的阶段和今生故事的阶段,王洛勇的肢体语言和讲述风格,稍微有一点点“用力过猛”的感觉,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一段内容完成好,有些激动,有些紧张,如果再平和一些,自然一些,效果应该更好。

多布杰、索朗卓嘎(她的大眼睛真是好看得很呐)和蒲巴甲在小剧场里的演绎都很棒。

蒲巴甲的歌唱,可以为他加不少分。

在介绍国宝的阶段和今生故事的阶段,三人的站位和语态,很有藏族人的风格,自然、和蔼又富有亲和力,不知为何,总让我想起在藏区旅行时和藏人们相处的时光。

郑恺演的孟昶算是中规中矩,但他在介绍国宝的阶段和今生故事的阶段,表现的都很不错,幽默的部分处理挺得当,态度也认真。

又又及,东汉制盐画像砖的小剧场里,出现了几个搞笑的俳优。

如果你看过川博,你很容易辨认出这些角色的原型是来自出土于四川的俳优俑。

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就是川博里最为人所知的馆藏击鼓说唱俑。

这种动作表情夸张幽默的说唱俑,目前只有在四川地区出土。

它的存在,反映了汉代成都平原文化昌盛、城市繁荣的面貌,凸显了当时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风气之盛。

又又又及,东汉制盐画像砖的今生演绎里提到了燊海井。

这口井是一眼以天然气为主兼产黑卤的生产井,1835年开凿于四川自贡,深1001.42米,采用中国传统的冲击式凿井法凿成。

到现在,燊海井还可以参观,去到那边,除了能见到从前的碓架和天车(当然修过),还能见到用井里产的低压天然气熬盐的真实情景,相当有趣。

除了燊海井,关于井盐,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也是很值得参观的地方,那里保留了非常非常多的井盐开采各个环节需要用到的工具(包括节目上提及的那些),也很详细的介绍了古时井盐勘探与开采的相关技术,而博物馆前身是西秦会馆,建筑本身也是一大看点。

另外,自贡的张家沱还有盐马古道、古盐业遗址等与井盐业相关的去处。

但无论如何,今生故事里展示的自贡老照片上那满眼天车的景象,已经是过去式了。

又又又又及,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盐业画像砖,除了上节目的、出土于邛崃花牌坊这一块,其实还有许多,它们分别出土于四川成都扬子山、老西门、凤凰山、曾家包、昭觉寺、郫县、大邑县等地方。

汉代蜀地盐井开采之盛,可见一斑。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藏有成都扬子山出土的那块,值得一看。

又又又又又及,东汉制盐画像砖的小剧场里,还提到了个玉女盐神。

这个玉女盐神,历史上有很多笔记和史料都提到过。

《太平寰宇记》载“汉时有山神号十二玉女,为道人张道陵指陵上开盐井,因此陵上有井名陵井。

” 《太平广记》载“陵州盐井……井上又有玉女庙,古老传云,比十二玉女,尝与张道陵指地开井,遂奉以为神。

” 《云笈七签》载“天师经行山中,有十二玉女,来谒天师,愿奉箕帚。

天师知其地下阴神也,谓之曰:汝等何以为献?将观汝心厚薄,选而纳焉。

玉女各持一玉环,径皆数寸。

天师曰:所献一般,不可并纳。

吾化此十二环,令作一环,投之入地,有得之者,即纳之焉。

遂合十二环为一大环,径余一尺,投于地中,随即深陷,已成井矣。

玉女皆脱衣入井,以探玉环,竟不能得。

天师取其衣,藏石匮中,玉女至今只在井内。

”各种记载,都指向了玉女盐神是作为张天师开凿盐井的奴仆形象出现的,事实上,早期四川盐井开凿的主力军是刑徒之人,其中女刑占了很大的比例,玉女盐神某种程度上是这些苦难的女刑们的想象化身。

在古时候,陵州地区(仁寿一带)和隆州地区(阆中一带)的百姓甚至会为玉女盐神建庙立祠,下层民众作为井盐的直接生产者,认为玉女盐神灵验无比,可以保佑他们顺利生产。

又又又又又又及,东汉制盐画像砖的小剧场里的“神火”,其实就是天然气。

四川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在中国各省中是最多的,国家因此建设了“川气东送”工程以满足东部用气需求。

早在西汉时,扬雄在《蜀都赋》里就提到了“东有巴賨,绵亘百濮。

铜梁金堂,火井龙湫。

”这是目前最早的关于天然气的记载。

川地的盐井,附近往往就伴随有气井,用气井之火来煮盐井之盐,得到的盐可比一般炭火煮盐的产量多一倍。

小剧场里提到的竹筒采气法,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有使用。

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东汉制盐画像砖的小剧场里提到的“司盐校尉”,历史上也有记载,王连、岑述都曾任蜀国的司盐校尉。

而在刘备荆州时期乃至后来的蜀国的眼里,制盐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

刘备还在荆州之时,他就曾经把产盐重镇巫溪县从巫县分出,成立北井县,这也是巫溪县建县之始。

《博物志》还有过这样的描述,“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

井在县南百里。

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

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

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入于家火即灭。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格萨尔王唐卡小剧场里,蒲巴甲饰演的仲肯艺人说他是被格萨尔王托梦,被剖开了肚子,把知识塞了进去,由此学会了格萨尔王史诗的说唱。

这一段的原型,就是后来今生故事里提到的扎巴老人。

据说他九岁的时候,为了追赶一只乌鸦迷了路,筋疲力尽后睡着了。

在梦里,格萨尔王手下的大将察香丹玛江查抓住了他,用剑剖开了他的肚子,把五脏六腑全部掏出扔掉,然后装了很多宝书进去。

梦醒了以后,扎巴老人就学会了格萨尔王史诗说唱。

扎巴老人死后,他被遵照遗嘱送到拉萨色拉寺天葬,留下的天灵盖上竟然有一马蹄印,扎巴老人立遗嘱时曾说,那是格萨尔的马蹄印。

在藏区,这种托梦的例子有很多,有不少《格萨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都有梦中传艺的经历,今生故事里出场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斯塔多吉,也是托梦艺人之一。

当然,你可以不信,我只是客观地阐述这一段记载。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格萨尔王史诗究竟产生于何时,按今生故事里出场的降边嘉措老师自己的研究来说,他认为格萨尔王史诗萌芽于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三、四百年至公元五、六世纪之前,当时,藏族历史上的第一代赞布聂赤赞布(山南的雍布拉康,相传是他修建的)兼并青藏高原上的小邦国家和部落联盟,建立雅隆王朝。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建都拉萨之后(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史诗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的历史时期(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史诗得到广泛传播,并日臻成熟和完善。

最迟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格萨尔》的框架基本成型。

(详细可参考降边嘉措老师《格萨尔的产生年代与演变发展》一文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降边嘉措老师在今生故事里提到了“地狱大圆满”,又提到一般说唱艺人都不说这一段。

原因是“地狱大圆满”是格萨尔王史诗里最后的一部分,藏区传统的说法里,说唱艺人说完这一段,就完成了自己的业果,将会很快死去。

因为忌讳,所以通常不讲。

这一段与前面降妖伏魔的剧情有些许不同,在这段剧情里,格萨尔王扫荡了妖魔后,发现自己的生母和爱妃,还有死去的战友们,都在地狱里遭受苦难,他很愤怒,到地狱砸了阎王殿,救出生母和爱妃,一起返回天界,并超度了将士们的亡灵,算是一个happy ending吧。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格萨尔王唐卡这一节,对于文物本身的解读,有些薄了。

这套唐卡具体究竟是绘制于什么时候,学界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看法,但大致的时期,是可以通过画上的一些有趣的细节推论出来的。

比如鸟铳,其中一张唐卡上绘有鸟铳,清朝1648年才设置了鸟铳兵,按道理,这套唐卡最早的时间应该不会早于这之前。

另外,这个唐卡的颜料也值得一提,它用的,都是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这些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蓝靛等植物。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中国的史诗,除了藏文化区的格萨尔王史诗,柯尔克孜还有玛纳斯史诗,讲的是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的事情,蒙古族还有江格尔史诗,讲的也是降伏妖魔的故事。

这两者,也都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孟昶时期,后蜀在文化方面干了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凿刻石经是其中一件,另一件是撰写了《重广英公本草》(蜀本草),这本书是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学医的懂。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十三经石刻这一节里小剧场里毋昭裔等人刻立石经所在的“成都学宫”,其实指的就是后面今生故事里出现的文翁石室。

以下文字,摘录自百度百科,供诸君一览:汉蜀郡守文翁始建。

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益州太守文参重修。

此后学焚。

唐永徽元年(650),修学馆庙堂,贺公亮撰碑记。

神龙二年(706),修庙堂,有颂刻石。

至德二年(757),蜀郡改置成都府,遂称成都府学。

开元中周灏撰孔子庙堂碑。

后蜀广政七年(944),慕刻太和旧刻九经于庙堂石壁。

宋仁宗时,知府蒋堂建西学,增广诸生斋舍。

皇祐中,知府田况增刻石经。

嘉祐中,知府宋祁建文翁祠。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十三经石刻这一节里小剧场里,孟昶还和毋昭裔打个赌说看后蜀和石经谁能留存更久,演完以后郑恺说他输了,其实也不完全对。

十三经石刻,目前存世的只有七块残石(对,残石)。

其中一块《仪礼·特牲馈食礼》残石在国博(从重庆博物馆调拨),另外六块残石,都在四川博物院,分别为《毛诗》《周易·中孚》《周易·履卦与否卦》《尚书·君奭与说命中》《尚书·禹贡》《古文尚书·禹贡与多士》。

这石经是什么时候损毁和消失的,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主流的说法是宋末战乱时石经被当作石料填到城墙里去了,但这种说法存有很大的疑问。

无论如何,十三经石刻的原貌已不可寻了。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让郑恺讲正楷,这是节目组存心的吗2333333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本集的mvp,想来想去,还是想给诸葛丞相。

听到小剧场台词说“益州疲弊”时,《出师表》里的种种,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脑子里了。

想的多了,又觉得感动。

在那个皇帝不值钱的年代,丞相受着六尺之孤,领了蜀汉十二年,却从未越权。

年迈的他,还要操心益州的疲弊,还要领着大军五度北伐,一心所为的,只是和刘备一起打下的江山。

如此忠义之人,可敬可叹。

今后你们去了成都,若有时间,一定要去四处走访,看看武侯祠,看看诸葛九里堤,看看诸葛井,看看万里桥,品味一下成都人对于丞相的喜爱之情。

如果再有机会,汉中勉县和宝鸡岐山县,也一定要去。

丞相亡于五丈原军营中,五丈原正是在今天的岐山,那里有座诸葛亮庙,里面有丞相的衣冠冢。

勉县定军山下的武侯祠处,是真正安葬丞相的地方。

此两处,我都专程去了,去时都很平静,离开时却莫名伤感,几欲落泪,不知所云。

丞相千古。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