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年之前来到德国慕尼黑工大求学,2017年下半年去瑞士洛桑联邦理工交流过一学期,2018-2019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硕士毕业论文和RA,现在刚刚开始在欧盟玛丽居里joint doctorate项目里读博,hosting institutes分别是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和比利时的鲁汶大学,因为有幸去过上述的几个国家,所以想谈谈对德国大学排名的一点浅见,欢迎讨论和指正,但是勿喷。
本文不为德国大学排名低找任何理由,也不吹德国大学好的地方,而是找找德国大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世界排名前50位没有德国大学”这个论断不完全正确,因为不知道题主根据的是那个排行榜,依据世界知名的“四大”,至少我记得在THE排名上,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以下用TUM)是可以勉强挤进前50的,在其他三大排行榜上,TUM的排名可能一般在50-70左右。
当然我理解题主的意思是,德国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国”和较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怎么也应该有类似与新加坡(NUS),日本(东大),加拿大(多大)的顶尖大学的类似表现,然而并没有。
由于当年刚来德国,眼界狭窄,甚至问过一个德国小哥这样的问题,现在德国大学排名都不高,而美国有那么多排名高的大学,你觉得德国大学是真的不如那些美国大学吗?德国小哥的回答竟然是,“我觉得是”,后来在有了去过其他几个国家的经历之后,逐渐意识到了德国大学与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
1师生比严重失调在德国读过大学的都知道,一个Vorlesung(lecture)是什么样的场景,大几十几百个学生围着一个Dozent(lecturer)听课,而配套的Uebung(exercise course)课,大多数也是给出一些习题,教授所带的博士生讲讲,底下人随意听听,在我们的学院里,作为一个机电类的学生,你可以不会任何的编程知识和三维建模知识而把所有的课考过,我想你应该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课程并不注重实践,而仅仅是单方面的讲授理论知识(我仅仅说明我所在学院的情况,不代表隔壁Info或者EI学院的情况),同样以我交流上过课的洛桑联邦理工(以下用EPFL)对比,教学活动就丰富很多,我上的几门learning有关的课,基本都有Mini-project(几个人合作)或者对应的编程作业(单人),这些作业会提交和批改,并且记入分数,比如占期末成绩的25%,最高我甚至见过占某些课最终成绩50%的,说实话,我感觉去了EPFL一学期,我的编程能力大涨,而且由于每周或者每两周都有交作业,我能很规律的复习我上过的课,挽救了懒癌,而在TUM,我基本维持了在国内的模式“前面10周什么都不知道,很多知识都是后面两周所学的”,当然我知道开这样的实践课的代价是会消耗教授所带博士生的大量精力,但是在这点上来说,EPFL作为一个一学期仅仅收600多瑞法的大学比TUM做的好很多。
另一个从博士supervision的质量来说,我所在的TUM机械学院的教授,一般都是带将近20个左右的博士,如果计算博后和技术人员,一般接近30人的规模,有的“大牛”教授,将所里的规模扩大到60-80人,同样对比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下用JHU),我认识的IEEE Fellow级别的教授甚至业界鼻祖,一般带的博士生也不超过10个人,大多数5-6个博士(有人可能会说,那就是美国这些教授没钱雇人呗),但是不管原因如何,由此导致的就是博士的指导质量的下降)。
其他因素来说,由于德国大学宽进严出和不需要学费的制度,德国人基本只要想进TUM读书,就可以读,这点上比美国顶级私立大学比如MIT和斯坦福的门槛更是低的多(我知道有很多人吐槽美本录取门坎地相对国内较低,比如MIT的录取竞争力度远远比不上清华),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数量大增。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德国本科有很多“杀手课”?挂科率接近50%?我不否认这些课本身就很难,这个是主要因素,但是还有一个次要因素就是,学生队伍里存在着很多的“后进生”,因为录取门槛低。
关于师生比的情况,可以看看下面的2019THE泰晤士排行榜,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师生比其实的错误的,经过我看英语版的,其实应该是生师比(原文是No. of students per staff),从第一张图可以看出来,美国顶级私立大学生师比基本在10以下,英国三所在10-12之间,欧陆最强ETH在12.3.世界顶级大学的生师比情况再来看第二张图,与TUM排名差不多的其他大学呢,以Teaxs Austin为代表的美国公立州立大学,也一般不超过20,大部分再十几,好点的比如wisconsin-madision仅仅就10.5,日本东京大学7.6,之前提到的EPFL 11.4,与ETH和美国顶级私校基本相当,英联邦大学比如UCB,HKU,HKUST稍高,一般在18-25,这时TUM出场了,OMG 50.6.。
。
。
。
。
“一枝独秀”,同样再看看德国文科一哥海德堡大学16.6,这地是没法洗了。
注意:本排名截图自迁木网泰晤士大学排名,答主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最后一栏应为“国家/地区”。
2没有引入tenure track制度,增加竞争力总所周知,德国大学在10年之前并没有引入tenure track,professor(W3教授)是一个Lehrstuhl(就是一个Lab)的老大,但是没有任何对应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如果一个继任者要称为下一个professor,那么必须前一个教授退休。
在这里要首先解释一下德国的教授制度,2002年以前,德国教授级别用的是Besoldungsordnung C(C体系),在该体系下,德国科研人员分为C1,C2,C3,C4四个等级,C1是wissenschaftlicher Assistent(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istant), C2一般是很大一个范围,包含Hochschuldozent(高校讲师)或者Professor an einer Fachhochschule(还要其他的没有列举), 甚至有一小部分Universitaet professor也是C2,C3和C4一般也是这几类,但是比如Fachhochschule的professor最高就只有C3,达不到C4。
在2005年之后,德国教育部将C体系变为W体系,各个高校也逐渐完成改革,在W体系下,科研人员分三个级别W1,W2,W3。
W1一般是Juniorprofessor,剩下的教授一般都是W2,W3。
这里有一份纽伦堡大学关于教授级别的英语解释。
纽伦堡大学关于junior professorship的定义,注意完成了W1 professorship的任期,一般被认为等同于habilitation(德国人当教授必须得通过这个资格认证)纽伦堡大学关于副教授的介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红框里),W2教授usually not equipped with position and equipment budgets。
在美国的tenure制度里,刚刚结束博后生涯,甚至博士刚刚毕业的年轻教授才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时候,给他们以招生和科研自主权,并且加以督促(嗯,就是干不好几年就走人),他们产出的结果才是相当显著的。
而且德国的旧体制之下,年轻博后没有科研自主权,他们不像大教授一样可以自由招生,在科研经费上不能免于受到大教授的干扰,所以没有机会可以施展拳脚,而大教授由于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基本已经开始佛系生活(不得不承认,不部分教授是没有机会去冲击IEEE Fellow这种国际头衔的机会的),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不再考虑学生发不发论文,发怎样的论文,很多都是从企业接接横向项目,让博士生去做。
不得不说,德国的这种体制,无法完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年轻人在想施展一番拳脚的时候没有机会,在这些人有机会施展拳脚的时候,已经过了想干一番事业的岁数。
幸运的是,德国很多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开始逐渐引入tenure的制度,我已经看到TUM很多学院开始设置assistant professor的职位(W1教授),并且把W2教授定义为等同Associate professsor,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当然另一方面,也呼吁一句,那些不在乎push的,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同学,还是尽力去美国读博,来德国可能会让你觉得过于佛系,而那些想一边享受生活,一边拿博士学生的同学,来欧洲吧(通常情况,不接受用个例来反驳,没意思)。
3大部分德国人不愿意走学术界道路或者不愿意写论文在Uebung和Seminar上和很多德国博士生聊过,也从其他中国博士那里知道一些所里的现状,你会发现大部分德国人对走学术界没有兴趣,他们可能只是想拿个学位,然后去企业里干活。
造成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很多德国人的论文很水(当然可能我们只是按中国的评价标准),因为很多人都是发发水会,偶尔运气好来一两篇业内顶会(acceptance rate在30%-50%那种),期刊基本没有,结果就是,他们毕业之后也只能去工业界混。
此外,你也不能低估他们对工业界的向往,我在JHU期间认识一个德国小哥,由于高中就来美国,英语基本母语级,JHU读了硕士,成绩也不错,想要留美国读博,不说JHU,TOP50肯定没问题,但是他居然跟我说他要回TUM读博,原因在他怕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无法融入德国的工业界,由此可以管中窥豹,看出他们对工业界的向往。
另一个实例就是,一些德国人都选择去当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类似于RA吧),而不读博,并且不是把这个作为一种过渡工作。
中国人可能无法理解,你当四年的RA,为啥不顺便读个博,相当于免费送你个博士学位啊,答曰“不愿意写论文”。
4免学费,经费企业来源较多相比英语国家的高昂的学费,德国的学费为0,每学期仅仅需要缴纳一点注册费,而这个注册费还是给Studentenwerk(负责餐饮住宿等的学生后勤管理组织)和当地公交公司的,由于英语说的不错,国际课程开的比较多,部分非英语母语国家也开始征收学费,比如荷兰和北欧部分国家。
而德国除了巴符州外,还没有针对国际学生征收学费的。
所以德国留学陷入一个死循环,首先你不能征收学费,因为学费太高,再加上第二语言的壁垒,别人就不会来这留学了,要知道在荷兰和北欧,留学生可没指望学习荷兰语和北欧语言,就指望英语生存的,不能征收学费,就导致德国大学与英语国家大学相比,减少了一个重大的收入来源。
其次,一个chair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与企业的横向项目,感觉比美国大学的比重要大很多(这里抱歉我没有具体的数据对比),我在美国的lab,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NIH资助的,发的paper也必须标明,在德国,我观察到确实有一部分论文是比如DFG(类似于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机构)资助的,但是也有大量的文章来源于企业资助或者校企合作,连TUM当了20年的校长Wolfgang觉得他管理TUM期间最大的成果就是提出了Unternehmer TUM(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由此可见TUM有多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固然是好的,这点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理念冲突,比如一个机械企业可能更注重的是标准(Norm),他们更关心的是产品,而大学更改更侧重于研究,或者换句话说,理想中,大学应该由各种科研人员做出各种prototype,而企业负责把他产品化。
如果大学过度和企业合作,那么也可能让大学里的科研人员不可避免地被资本和市场这样的因素干扰,而不是随心所欲地研究。
有时有的同学想去企业写毕业设计,chair不同意,给出的理由都是,企业里做出来的成果水平较低,怕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同理,和企业合作过多也多导致很多成果由于保密协议无法发表,自然也会影响pub而影响到大学排名。
来咱们中国人都知道,教授接横向项目大多是为了赚钱,接纵向项目才是有心在学术上“进步”,我想这个横向和纵向项目的科技含量应该不用说了吧。
5人才和移民这点是欧洲大学的通病,不仅仅是德国,就是欧洲不是移民国家,或者说,他们不是像美加澳一样是移民建立的国家,再加上官方语言不是英语,导致他们无法也不愿意过多吸纳来自全世界的人才,以及无可避免的歧视和排外。
比如作为美国科研主力的华人和印度人,在德国基本见不到,在德国的华人教授恐怕不超过30个人,印度教授甚至比中国教授还少,我知道华人在美国也有天花板,但是相比在欧洲来说,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依我观察,大部分华人,在40多岁50多岁的年纪,大部分也就能做到Private Dozent就到头了,这个职位也就基本相当于一个group leader,可以说连助理教授都不算。
我见过有的华人研究员,与所里的大教授年龄相仿,甚至比大教授更早来到所里,但是发展前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作为本国人,一个德国年轻人通过habilitation,可能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在德国学术界混,就能称为教授(我的意思是,他可能不需要在TUM成为Prof.,如果他想的,去个其他Uni甚至FH当个教授肯定没问题的),而一个中国人,可能再优秀,也无法称为教授。
而相比较来说,同样作为欧洲国家,英国就好的很多,招聘的网页上,经常能看见华人,印度人和伊朗人教授,另外我在EPFL和ETH也见到过一些华人教授和伊朗裔教授,相对比来说我所熟悉的TUM机械学院,40个左右教授中没有任何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外国教授应该可能就3-4个,我记得大概2个意大利人,一个奥地利人(跟拜仁人没啥区别了,德语也是母语),剩下就是清一色的德国人。
全院所有专业都是德语授课,英语授课的课程少的可怜。
此外,一个事实也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欧洲留学的外国生源确实不如美国。
大学排名要想靠前,人才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一点“归化”的包容心,自然就减少了对本国人才的竞争力和带动性。
其实德国人也在乎排名,或者说他们心目中,德国大学也是有个高低之分的,比如最近德国人搞精英大学评选,每个申请的大学的校领导那天下午都在看着电视直播,当选的立马发各种媒体,给全体学生发email祝贺,我也曾经看到过某个chair把2017年上交软科的学术排名贴在chair的公告栏(好像TUM进了前50),TUM机械学院的官网也有ranking的介绍,另外比如TUM 150周年校庆,德国总统来了,默大婶发了视频祝贺,你看别的某Uni百年的校庆,会不会有总统去?所以我觉得说德国大学一视同仁的有点说不过去。
只不过德国大学目前短时间之内无法改变各种困境,而且还要收到来自亚洲新兴大学(对,主要是中国)在排名上的冲击,所以很多人装出一副排名都是浮云的样子,我见到过的说什么德国大学都一样的德国人分两种:1第一种是,他的学校不咋地,所以说所有大学都一样,就如同我刚来德国问过几个德国人,“听说你们德国FH和Uni一样,只不过职业导向不同”,基本的回答都是“不是啊,一般能上Uni,谁去上FH?” 2第二种是已经站在高地的马云心态“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或者一个清华学生安慰你,”清华和二本一样,只不过是个人选择不同“ 另外,的确世界大学排名在从某种意义上并不公平,但是当没有一种更公平的评价方式来比较世界各个大学的时候,大家可不就是看排名嘛。
说了这么多不好,作为校友,还是希望TUM和其他德国大学的排名越来越好的,毕竟作为利益相关者,没人希望自己的拿到的学位贬值不是?其次毕竟眼光有局限,没有仔细分析其他学院甚至其他德国大学的情况,所以分析未免有偏颇。
最后希望校领导能够比我看的更高更远,通过一系列改革,让学校越来越好。
说一个热烈讨论的其他问题:观点: 德国的官方语言不是英语,如果是英语的话,排名肯定更高这不是废话嘛,我承认这是对的,但是这种假设问题没啥意义吧,谁让你二战输的这么彻底呢,再说你要真是英语国家,或者二战之后德语占主导地位,德国也不会免学费,德国留学也绝对比现在竞争激烈的多。
我们这篇文章是找原因,但是不找假设,英语的主导地位别说你德国了,中国这种世界大国短时间内都无法改变,难道说德国人就因为“语言不占优势”就退出学术舞台了?德国作为一个西方资本主义老牌国家,欧盟经济第一强国,不说英美了,怎么地努努力也应该看看ETH(德语),EPFL(法语),东京大学(日语),京都大学(日语),清华北大,香港的大学吧(这个不用杠了吧,看看废青的“复读机”表现,港人英语离母语还差很远吧),他们当地的母语语言都不是英语吧。
语言不是遮羞布,不找到对策,永远用“语言”这快遮羞布麻痹自己,不说和美帝,恐怕和上文提的这些非英语地区高校的差距都会越来越大。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