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弹古筝或古琴是怎样的体验?
时间:2020-03-25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谢邀 @夏某某如简介所言,本人的确会四样乐器,学的第一种乐器就是古筝。

不到六岁开始,今年要二十了。

OK,从哪里说起呢…那么就先引用一段之前我写的关于古筝的文章吧:有位小朋友在昨天听我滔滔不绝聊了好久古筝之后,说了一句:“你全身心都扑在上面了啊。

”(貌似是这样的,当事人欢迎纠正)眼前忽然就出现了一个画面:穿着棉布家居服的小小个头的我,坐在大大的木头椅子上,面对着那个现在还没我高的紫红色的童筝,双手上下翻飞边弹边哭丧着脸抱怨。

童年记忆有一首歌让我恨之入骨:《浏阳河》,刚升五级的时候出现了两手不协调的糟糕状态,一段快板练了很久很久都没有练下来——却只是那时候的记忆了,后来在别人的书里找到这首曲子,试着弹是一点难度都没有的。

大概技巧真的是需要积累的吧,不存在隔夜成才的事情。

还有另一首歌,想起来就觉得可爱。

七级的《战台风》,弹到暴风雨一段时爸爸曾经在身后挥舞我的小棉被制造风的效果,我边弹边和妈妈笑得不行,然后龙姓女士还不忘打我不听话翘起来的小指——也只是那时候的记忆,再弹《战》已经变成一首不是很高级的炫技曲,没有了后面乱舞的棉被,也没有了翘起的小指。

然后又想起那台买后便被我抛弃的成人筝。

其实她真的很美,有个美丽的名字叫“蕉窗夜雨”,漂亮的窗花似的雕刻,清亮的声音,温暖的颜色,还有淡淡的木质香气。

可是直到今年,它都没有被好好地抚摸过。

我觉得特对不起她。

——会自然地称我的古筝为“她”。

因为这样乐器太温婉,以致就算我思维再多二次元都没有办法想像他的人形是男性。

不像吉他和大提,貌似是阴阳皆可的乐器——我一直认为我的吉他小一是男生而小二是女生,大提则是大叔Nelson。

外话。

这篇文章是要写筝的。

以上这段文字大概回答了问题的第一个部分——[困难],接下来细讲:从小学古筝的人第一个关卡应该是手指的僵硬和柔韧度的限制,也就是俗说手指张不开,琶音或甚至大撮跨不了。

我会说小时候我没学成钢琴是因为手太小老师说没法儿教嘛… 以为是退而求其次学古筝,其实也好不了多少。

去年看我们学校新开的古筝团,没有基础的孩子们在学古筝,也是面临这两个问题,弹出来的音很死,很刻板,不好听,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指尖发力,控制触弦的点和力度,所以一开始老师一般会让练很枯燥的练习曲(当然也有不靠谱的/急于求成的/想寓教于乐留住学生保持兴趣的老师会直接上歌),以锻炼基本功。

至于手指张不开,其实也会导致音的质量下降,因为手型无法放松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做到正确触弦的,只能用蛮劲把弦像拎东西一样拎起来,自然不好听。

(但有时候用拎起来的动作弹奏也是一种手法,用来营造那种特别厚重特别深沉的声音,一般用在低音区,这里先按下不表。

)基本功的问题解决后,一般人弹曲子都会比较悦耳一点了。

接下来大家的路子一般都是考级,考下一级,哎呀没考过,再考一次… 依此类推。

考级这种东西,现在很多人诟病它,我觉得其实考级练的曲子的确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各种技巧,锻炼手上功夫,但是国内音乐教育过于注重考级的结果,有时就会忽略了考级曲目的音乐性和教育性。

就拿民族管弦乐协会的考级来说,很多考级曲目都很好听的啊,不一定要十级才讲究真本事,《雪山春晓》一首八级曲子我也是当成保留曲目,这次回国重新找我老师上大师课,学的也是一首九级的曲子《长相思》,不过以前看的是简谱,现在逐渐训练自己用五线谱来弹古筝,所以学的是线谱。

这里插一句,古筝学的高阶的朋友们建议转用五线谱,你会发现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的… 哈哈夸张,但是如果你趋向半专业道路,或者是会和乐团合作,你会发现五线谱对于古筝来说是一件非常方便的工具,因为我们转调非常麻烦,要记不同调上的弦的位置,五线谱基本消除了这个麻烦,每条弦的音在五线谱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只要看好调号,调好琴,五线谱熟悉之后视奏简直方便太多。

讲回考级的事。

我12岁那年考过民族管弦乐协会十级,18岁那年在新加坡考了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考级的九级,今年打算考演奏文凭级(坑爹的演奏文凭级没有九级证书不能考=。

=),算是让我重温了一下考级时的那种艰辛。

像我刚才说的,练到五六级的时候乐曲难度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国内我考了4,6,8,9,10级),开始出现左右手不协调的情况,这时候很考耐心和毅力,因为再难的左右手配合,其实练够时间都是能练下来的。

可以放慢无数倍练,再慢慢提速,直到能熟练地靠肌肉记忆把它弹下来,但这个练习的次数可能是上百次上千次… 可惜很多人就在这过程中半途而废了。

大家可以看下《茉莉芬芳》的左右手配合,是我在考级曲里看到的比较恶心的一段:(版权见水印)左右手的节奏都切的很碎,配合起来更头大,说实话我也没练过(那你说个屁!),但我想说的是我视奏过,发现了很多练多了的就能找到的配合点(瞎掰的名字),也就是说(从我练其他曲子得到的经验)在某个小节里面,左右手在哪个拍上分别弹什么音,看准了记住了之后,把左右手组合成一个动作完成而不是分成两边想,这样慢慢地把所有小节串起来,就能把它练下来了。

(当然左右手经常是讲究两段旋律的交织,不能这样机械地记,下面再讲怎么解决这个。

)嗯好像讲了这么多都是讲困难… 下面讲讲乐趣吧。

到了高阶,首先发现的乐趣就是,自己弹琴好听多了有木有!!不再是弹棉花了!!(父母在我低阶时经常吐槽…)这里插一句背景:我其实在考过十级后,基本告别古筝大概5年时间,重新捡起来的时候发现,技术还在,而且对音乐的解读比12岁的时候好多了,可能跟我中途从来没有离开音乐领域有关。

当古筝的技术关过去之后,音乐的感染力就体现出来了。

近两年我发现自己能理解旋律的处理,哪里应该加个像触痛一般的抖音,哪里该渐强渐弱弹出表情弹出故事,这些都是让人非常开心的,因为古筝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发声的工具,而是传达感情的媒介。

中间当然少不了良师指点,还记得14年我和乐团合作《汨罗江幻想曲》,古筝有一段好几分钟的华彩,那种整个乐团停下来看你奏的那种(压力山大好吗…),四四拍的曲子,可是中间有一段乐句完全不在拍上,我练了很久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指挥听了一次,大笔一挥给我刷刷刷画了乐句,简直醍醐灌顶… 所以说,有好的指导,是学乐器学音乐的关键…慢慢地我能奏更大的曲子了,而不局限于考级曲和练习曲,成就感肯定算是乐趣之一吧。

但是每次上课,一听我老师给我演示(她还不爱带义甲,直接用自己指甲弹),我就献出我一年份的膝盖… 这条路无穷尽,还是头埋低点好好学…表演经历的话,比较大型的就是上面说的和乐团合作吧。

1600人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坐满… 看到舞台背后的Choir Seats嘛… 都是人诶… 8首歌的音乐会,基本都是大曲子,乐团压力也很大,我压力更大…再插播背景:我的古筝一直都是业余爱好,没有所谓专业培训。

在我之前,有另外一首协奏曲,中阮协奏《云南回忆 第三乐章》,不知道的可以去搜一下… 可怕的炫技曲,而且独奏的中阮演奏者非常牛掰,从小半专业培养的那种,技术(相对比较)甩我一脸的那种。

我记得特清楚有一次联排之后,我们指挥私下跟我说:“要好好练啊,中阮她弹得很完整,不能让观众听出你们落差太大…” 云云。

于是那一个月我基本就没早回家过,天天看我呆在华乐团练琴,练到有时候真的是两眼一黑弦都看不见了…表演那天联排,上台之前我换好衣服手都是汗的(只是彩排诶!),上去咚咚咚弹下来还错了挺多,心想死掉了… 指挥也只是拍拍我肩膀说,尽力而为吧。

正式表演,我提前一首曲子下台换衣服(之前还要拉倍大提琴),然后在后台候场,看场控指挥搬古筝的时候我整个人抖得那叫一个花枝乱颤(23333什么烂形容词),好在我还不晕台,上台(看上去)镇定自若的,坐下,都不敢看观众,指挥跟我点点头,一棒下去就开始了。

我不记得犯了什么低级错误了,总之曲子是没有100%正确地弹下来,好在失误不致命,观众听不太出来,据说出来的时候有人跟我朋友讲“哇塞那个古筝真厉害!”,但我记得最清楚的时候是最后一个尾音,是个渐弱的摇指,结束的时候,有点世界都明亮了的感觉… 如释重负吧应该。

事后想想,被人夸“哇塞那个古筝真厉害!”,以及指挥下台后跟我说的“很好!很完整!”,就是对我的最大肯定了吧。

嗯问题的要素应该都覆盖到了,接下来插播点花絮:Problems that only Guzheng players would understand:1、跟无数人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古筝到底有多少条弦;2、跟无数人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到底应该弹哪边;(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上手就刮左边区呢I don’t get it 2333333)3、跟无数人一次又一次地解释怎么在五声音阶的定音上弹出七声音阶;4、跟无数人一次又一次地解释义甲是戴在指肚上不是指甲上;……待补充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