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学城市规划专业有哪些好处?
时间:2020-03-31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谢谢啸哥邀请。

最近一直比较繁忙都没有得空好好刷知乎,希望还是慢慢积跬步。

又是一个关于行业的问题,只好再次谈谈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其实之前没提过,我自己就是转专业出身。

讲讲自己的经历和心路,2006年高考之前,我参加了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当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名额好一些的高中都会有,但这类东西和竞赛不同,没有报送的资格),当时记得是按照每个省来进行考试的。

江苏省同济给了六个名额,我考了第三,报考同济可以获得线下加20分的权利。

当时意气风发的我觉得考同济还是妥妥的,岂料高考心态失衡整个崩盘,只有625,最后总分比同济的最低录取线635还低了10分,所幸我的20分救了自己,算是以645的分数进行了专业分类排名。

但不幸的是,只能进入自己的第四志愿,当时的名称还非常奇怪的叫做“交通运输类”。

也许是知耻而后勇的关系,或者是不想认输的决心,刺激了我自己。

自进入交通的第一天起,我的目标就是在一年后参加校内的转专业考试,去读原先的第一志愿建筑系,哪怕付出重读大一的代价。

于是经历了一年的坚持奋斗我在200多人的交通专业的成绩排名到了top3,也在这一年发现了同济当时最好的专业不是建筑,而是一个叫“城市规划”的小众专业。

于是我就选择报考了这个当时仅有3个转专业名额的考试。

可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因为这意味着我本科要读六年,而且亲戚多数认为交通也挺不错的,你成绩挺好何必搞这种事情?但因为我不想认输,也可能是死脑经,我一意孤行的去参加考试,且考了第一转入了新专业。

2007年9月,我重新从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的大一新生做起,并且这个专业是五年制的。

转入新专业,我发现是个史前巨坑。

第一次发现原来做作业需要通宵,干活可以干到危及生命。

因为我比同学基本都大一岁,且经历了这一“曲线救国”的道路,无论是设计课还是其他课程我都格外珍惜与拼命,因为我想赢所有人,不服输不认输的劲头激发着自己不断往上爬。

眼前的道路也很简单:没别的追求,我要成绩好,我要保研。

正如罗胖所讲的单目标下的奋斗,在考量自己的核心指标仅仅是绩点这一个维度的时候,我发现这件事没有那么难。

尽管通宵无数,工作强度巨大,但自己还是有那么几个学期把绩点抬到了满分,这导致我几乎拿满了可以取得的所有奖学金,在加上自己又是班长、小班主任,直接导致自己的学科总分达到了前无古人可能也后无来者的分数。

在离开毕业还有两年的时候,我粗粗估算了一下,自己已经妥妥可以保研了。

而就在这一时刻,因为侯丽老师的一句话,我又在2010年底接近保研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要知道在当时,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出国的前辈极其稀少,大量的优秀本科生的选择是留下来保研,不行的话就考研。

不出所料我又遭遇了全家人的反对,然后我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的坚持,尽管讲不出什么道理。

虽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在寻求什么,但或许发觉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希望不断超越的质感在自己灵魂深处开始塑造吧。

于是我在2011年初从零开始一年之内的时间准备TOEFL,GRE。

6月考G,7月考T。

因为我没有第二次考试的时间。

8月开始准备选校,写ps,9月-10月开始打磨ps,求老师的推荐信,且根据申请的10多所大学逐一调整。

而在9月申请刚刚开始的着手,一切还未确定的时候我就不得不直接放弃保研资格。

而到了10月开始准备作品集的时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把以前的作业一一取出开始改设计改方案,自己渲染,甚至还在屋里搭摄影棚拍模型。

记得当时每日的作息是没有的,床头挂了一张A0的纸,上面每一个打好的格子里写好了每一所大学的所有要求与时间节点,每完成一项就可以打个勾,最后的最后,纸上几乎已经密密麻麻全部是字了。

记得在10月-12月痛苦快要死去的这段岁月里,看着其他保研的而开心的同学时,心里还是挺不是滋味的,“66你活该呗,自己选的路,所以你2011年整年累的像狗一样!”很多人喜欢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更喜欢说破釜沉舟。

前者强调了结果,后者讲究的是气势。

虽然最后我申请的11所学校录取了8所,虽然我去了MIT,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很珍惜这段经历,这段自绝后路的经历。

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松模仿的路径,但也不是成功的必然保障。

功夫当然是有可能会负了有心人的。

项羽可以破釜沉舟九进九出解了巨鹿之围,项羽也因为太倔不渡乌江而挂了。

我不觉得一定会赢,但我相信没有气势和决心是很可能输的。

美国的经历可能有不少人知道,我开始从一个design background的学生转向了一个叫做“big data”的方向。

事实上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去了MIT都会搞code,但事实是,在我那个年代,我搞的这些玩意儿在MIT的规划系也是“超级非主流”,只是好处在于资源多也没人管我,具体可以去了解我的同学们回国之后都在干嘛,都干成了神马,应该没人和我一样。

但在美国给我最大的影响并非这些,而是对于“输”、“赢”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偏差。

因为MIT虽然也有成绩,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到底想要干嘛。

当你开始正真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你才会离答案近一步。

没错,我依然想赢,我依然怕输,但我对于“赢”的界定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记得MIT DUSP招生的时候有句话印象非常深刻“Can you make a difference?”,这句话让我一直想到了今天。

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如果它有幸可以影响其他的一些人、一些事,我会很开心,这就够了。

美国毕业的时候,因为个人原因,我选择了立即回国。

即使MTA已经给我发了return offer(可能因为他们很认可我,导致我后来随便推荐个在美国苦于寻不到工作的学妹给他们,他们就爽快录取了)。

和以往的桥段一样,我的回国又遭到了家里的质疑,因为通常情况是你在美国工作几年回国会更有优势。

可我偏偏又自说自话的放弃了opt,没有投一份简历就回来考中规院的快题考试了。

你没有看错,我在当了快1年半的码农之后,又挖出了城规的书籍与画图工具准备快题。

13年12月我回国一周,练了3次快题,在时差还没倒过来的时候去参加快题与面试。

即日再飞回美国参加期末考试。

带那个寒假来临时,我收到了录用通知。

所以我的毕业之后的找工作经历非常浅薄,投了一家,然后去了。

(事后我才知道多数的情况应该是14年6月毕业之后花几个月准备14年12月的入院考试,并且多投几家更为稳妥)转眼到了今年初,我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不顾爹妈的反对,选择了离职。

因为我想干一些不一样酷酷的事情。

还是用了破釜沉舟的套路,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成功,但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竭力做到知行合一,这就够了。

扯了一大堆,看看自己过去的经历,非常波折,但所幸路都是自己选择的。

其实我前前后后换了好几次方向,一开始选建筑没考上,后来去了交通成绩挺好,选择转规划,规划成绩更好,却放弃保研去了不接地气的国外,然后转而coding,却又放弃MTA(后来我才知道全名是纽约大都市交通运输署)公务员差事选择回国,再后来又放弃中规院出来自己搞。

短短十年,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其实我不认为自己的选择都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每次作出选择你就不知道另一条路会怎样。

而且我也不相信自己在每一次选择转变的时候都想清楚了今后的路。

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不喜欢现在这样,那就应该去思考,去寻找。

然后,去行动。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