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的回答珠玉在前,本不应该再置喙,但是我想说说自己学日本哲学的时候的一点感慨James Hesig 的《Japanese Philosophy: A Sourcebook》对日本古往今来做哲学的学者的梳理基本上也是基于时间顺序,而并非 @Johann Faust 大佬所说的“系统主题结构”。
所以我认为日本哲学和中国哲学一样是一个应西方哲学而生的概念。
Hesig在序言中提到,他认为他整理的众多日本哲学学者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完全的西哲学者,这类学者可以熟练使用英德法等语言进行阅读写作,虽然身为日本人,但哲学学习背景以及所关心的问题与西方学者别无二致。
这也是最主流,日本学者中占大多数的。
我想在中国应该也是如此。
第二类:完全的日本传统“哲学”学者,这类学者主要的研究语言是日语,古汉语,一般有宗教背景,比如僧人。
这类学者用来讨论的概念,援引的文献基本都是古日语,古汉语文献(大部分为佛教,小部分儒教)。
我想中国应该也有这样的学者。
上述二者可以看做spectrum的两端,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关心,对互相的研究课题基本不感兴趣。
而剩下的学者,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意识地想让西方哲学与本土哲学交流,这些学者又可分两类:第三类:关心西方哲学的问题,将日本文献看做data mine。
也就是建构在西方哲学的问题结构上,希望用本国原有的思想提供新的思路,或者作为补充。
在日本,现在做“日本哲学”的学者大多属于这一类。
我非常不了解现在国内主流的中哲研究,但是看了 @火泽 大佬的回答,觉得很多学者应该也属于这一类。
第四类:在对西方哲学的结构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基于本国思想提出新的思想结构的学者。
或者说,除了西方哲学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供西方哲学与本土哲学探讨。
Hesig认为西田几多郎以及其他的一些京都学派学者属于这类。
我才疏学浅,虽然拜读过一些西田的著作,也知道怹对于东西方思想交流的关心,但怹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其实我现在也不能说了解。
在我看来,可能一些佛教思想对怹来说太implicit,以至于不用明确指出也未可知。
但是我想请问的是国内有第四类学者吗?牟宗三算不算?其实我也不知道。
还是需要多多学习啊。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