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2020-04-0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世俗知识与启示的知识。

因为哲学(Philosophy)归属于世俗知识的范畴,而宗教(Religion)则不然。

世俗知识的来源决然不同于造物主给人类启示的来源。

启示是来自于造物主原有的德性,所以不是我们人类知识能够彻底理解的事情。

首先,他是所有圣人,使者们的经验,其他人没有这种经验,在造物主降示的任何经典中(旧约,新约,古兰经,)没有这方面的说明,他关于造物主本体和语言德行的联系,所以我们对信仰的启示应当是非常谨慎的去遵循,那就是“我们听到了,我们服从了”。

这方面的命令确是来自全能造物主对人生道路,正确信仰的指导,因此不容我们在这方面上去做其他的猜测。

世俗知识,在古兰经和犹太教经典里边也以一个例子做了明确的说明。

就是人祖阿丹(亚当)的儿子Qabil杀了Habil之后,他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个尸体,当时造物主安拉(上帝)派遣了一只乌鸦在哪里掘地刨坑去掩埋另一只死掉的乌鸦的尸体,Qabil看到以后非常的懊丧,并说“哀伤啊我,我还不如一只飞禽”,他因此得到了这个知识,而得到知识的途径就是:观察,分析,综合,判断,验证。

这是获取世俗知识过程最基本的五个步骤。

所以说,在世俗知识获取方面是来自思维能力,虽然也是造物主的醒令,但是通过人的思维机制,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所判断的知识。

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属于世俗知识,那么世俗知识它包括:生产,生活日用,技术,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当中的工具性部分。

生产技术啊,科学啊,这个我们好理解:就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分析,观察而得来,所谓科学就是“能够度量,能够验证的学问”嘛。

而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知识,都是我们的思维机制所起到的作用。

那么文学艺术中的工具性内容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写字。

文字。

写文章的技巧,不带有信仰色彩的一些艺术形式,这些都属于世俗性知识。

伊斯兰教主的使者穆圣(PBUH)曾经说过,让战俘教会10个穆斯林孩子认字作为释放的条件,而且命令学习外语,证明世俗知识的重要性,哪怕世俗知识掌握在多神教徒手中,也应该汲取。

本文一开始就界定了:世俗知识归属于哲学范畴,而知识本身又分为两大类:信仰知识和世俗知识,这是对知识概念理解的一个根本的基础要素。

伊斯兰教主的使者穆圣(PBUH)刚进入麦地那时候,他见人们给椰枣树人工传授花粉(人工给花授粉,懂得一些农业知识的朋友一定知道,蜜蜂在农业生态链的重要的作用,我不在这里赘述),他见大家非常的辛劳艰苦,就说:“你们如果不这样做,椰枣树也应该可以丰收吧。

”于是大家都放弃了传粉的工作,结果次年,椰枣欠收,于是乎大家找到主的使者(PBUH)告知情况,当时主的使者(PBUH)回答说:“在信仰方面,教门知识方面,你们一定要服从我,在世俗方面,我就是一个凡人,”(不是样样精通),因为使者的责任,包括历代使者,先知,是指导人类信仰,道路,原则,生命价值等这些知识的使命。

世俗知识的性质对于信仰知识是从属地位,而不是决定信仰。

因为信仰绝不是研究室里研究出来的东西,信仰是人类接受造物主的指导,使者们接受造物主的启示和约会,并且通过使者们传达于人类,人们才有了信仰。

所以说,世俗知识与信仰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区别就是:来源不同,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信仰知识指导我们人生的道路,世俗知识是让我们处理好日常事务。

当世俗知识从属于正信的时候,它的正道价值才会产生。

伟大的造物主创造人类,人类是作为独一造物主的代理者立足于世界。

什么叫代理呢?就是按照主宰的意志,代理我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世俗性事物。

因此我们在搞世俗性事物,学习世俗知识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明确:只有这类知识在从属于“认主独一,拜主独一”正确信仰的前提下,它的正道价值才会实现。

信仰知识和世俗知识不是胁迫而行的。

有一种幼稚的想法认为“科学越发展,信仰越正确”这是一种误解。

科学属于世俗知识范畴,它(科学)本身不决定信仰,而信仰知识不是我们人类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积累出来的,它是来自启示:外来信息。

世俗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形式,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世俗知识积累的过程,那就是二元一次方程:Y=-1/X (Y 等于负X分之一)。

这个方程式的图像在坐标上反映为一条渐近线,也即是说,随着X值不断增加,人类世俗知识的积累水平越来越趋近于它的极限。

在这个图像当中,Y轴表示就是世俗知识的极限,X轴体现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世俗知识的积累过程。

我们在第四象限里边反映这个问题,所以负X指的是“过去的历史” 当Y值不断的增长的过程中,X值是它的倒数。

当X值与Y值绝对值相等的时候,出现了个转折,在这点之前,向前追溯,我们不能追溯到它的终点,它是一个无限问题,也就是我们不知道宇宙的起点(宇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千百年来,人类世俗知识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因为Y值是逐渐的一点的延长,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历史,几千年来,刀耕火种,世俗知识没有很快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

只有到了Y值和X值绝对值相等的情况下,这条渐近线它的性质变了,转向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知识突飞猛进,产生了一种“知识大爆炸”的现象,而这个知识大爆炸现象,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数字时代,电子时代。

但我们知道,Y轴永远不会与X轴相交,因为只有在X等于0的时候,Y轴才能和这条渐近线接触到一起。

大家都知道,在数学里边,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因此在这个方程式里X不能等于0,也就是说没有这种事物,可是知识极限是肯定的。

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是不可知的。

只有造物主知道。

但是我们知道趋近的趋势和我们现在这个坏世界的险兆在不断地增加,而且是历历在目。

因此,区分信仰知识和世俗知识的界限,是我们确立正确信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因为我们也的确看到,现今的世界,很多人根本不能分清所谓中文的“启示”这个概念和造物主降示的各经典中的“启示”概念“。

甚至有些人利用这个概念搞混合型教育,他们狡辩说:”既然一切知识都是来自造物主,那么理所当然”科技越进步,信仰越正确“了啊。

“这是一种颠倒的看法,他们的根本问题在于,根本没有划清信仰知识与世俗知识之间的界限。

我们所说的一般的”启示“是指见到某种现象,听到某种声音,从而联想到或者悟出某种道理,这个是属于我们思维机制里边潜意识和显意识之间的转化问题。

它的来源都是感性知识,都是我们的感官接受外部的信息,通过我们的思维机制所积累的知识,这个和我们所讲的”启示“毫无关系,完全不是一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要知道,混淆两种知识的界限,就等同于混淆在信仰界定方面的界限。

因此有些人把所有的宗教都误认为是造物主(真主,上帝)的宗教,把所有的宗教的”使者“,都误以为是造物者派来的,这是错误的。

哲学的困惑了解了世俗知识的属性,我们知道无论从世俗知识的深度还是宽度,都明显的受着造物主规定的极限,人类的感知和思维都不能超越造物主规定的极限。

Y=-1/X这个数学方程式的图像呈现出的是一种有限无界的趋近性。

世俗知识在我们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无限增长的过程,但是它又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之内。

它显然不能决定信仰,世俗知识它是倾向于今世功力主义的。

人有机事,必有机心。

因此当世俗知识产生爆炸性的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随着信仰知识的缺失,必然体现出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言行规范造成猛烈地冲击。

那么这种冲击的结果,必然导致人文的紊乱,是人生的价值观产生一种本质性的改变,甚至转化成为”反价值,反人性,毁灭性“的趋向。

世俗知识的基础是感性认识,由于感官的种类限制了感知范围,感觉的语限限制了感觉深度,因此我们人类的感觉世界只是针对于人类针对于今世的人事范围。

就像其他动物,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的感觉世界一样,著名的生物学视观实验把不同的试管图上不同的颜色,让不同的动物去辨认,实验结果显示,各种动物之间他们的识别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动物只能简单地识别一两种颜色,有的动物识别的颜色多一些,比如骆驼大约能识别6到1种颜色,而最接近人类的是大猩猩,但是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每一种动物和每一种动物观察这个世界的结果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因此各种动物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感觉世界。

人类也是一样,人类有人类特定的感觉世界,由于我们的五种感官所反映的信号,决定了我们感知的范围,但是存在不是决定于我们感官的准位,我们不能识别我们感官之外的世界。

造物主把我们人类放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种考验的过程,让我们”暂时忘记了“先天的约定,也不能够清楚死后世界,也就是后世的具体情况,因此在今世我们要依靠经典,归信外部世界,也就是”未见世界“,这是理性可以接受的。

那么我们的思维是在感官感知外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我们思维机制作为逻辑推理来进行对事物的判断,由于感知范围受到了明确的限制,因此我们的思维也相应体现出一种有限性。

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通过感官直接反应的外部事物的状态,颜色,体积等等潜在的外部表现。

这些信息通过我们的大脑加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所谓理性认识,就是通过逻辑推理达到一种能够认识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深一层理解的认识客观事物,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属性,特性,运动规律,互相联系的方式等等。

除了感性认识,也就是反应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外,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认定被称作”心灵认识“,也就是”灵感思维“。

所谓灵感思维,在现代心理学里边,实际上就是不同于理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的思维的资料来源同样是由于感官接受外部的信息,但是是作为潜意识寄存在人脑内部,当它遇到一定的条件的时候,就会突发性迸发出来,好像获取了一种”灵感“这也就是人们说的”灵感“,艺术家中这种灵感比较多。

因为它获取知识的途径,和理性知识推理的过程迥然不同,它是由潜意识向显意识突然转换的一个过程,在我们的理性思维中,一般可以分为5步,本文开始上边黑体字已经提到过,他们是观察,分析,综合,判断,验证。

非理性认识就是灵感思维呢也可以归结为5步,境遇,诱发,跃迁,顿悟,验证。

所以当人遇到一种境遇的时候,或者说当听到一种声音或者看到一种现象的时候,突然诱发潜意识(不自觉的)转化为显意识(自觉地),因而显示层内一种顿悟,突然解悟,最后也是要通过验证。

但是心理学上的这种界定,与经典启示(宗教信仰里的启示)诏示有两点不同,一点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所谓灵感思维可以包括恶魔(中国人称鬼)的”暗示“,因为恶魔能够怂恿人心,甚至能够以人心作为他的居所,以血脉作为他的通道,在无形当中可以教唆人的思想,诱惑人,迷惑人。

以一种假象使人误入歧途。

现在心理学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另外灵感思维在伊斯兰教中,还包括一种”心灵性启示“。

所谓心灵性启示,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提到的圣人摩西(穆萨)AS的故事为例。

摩西(穆萨)AS圣人的母亲生下摩西(穆萨)AS圣人之后,她所接收的真主造物主的启示:让她把摩西(穆萨)圣人AS放进一个小木箱中,并将其放入一条河中,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自己思维能够生成的正常的想法,它属于启示,但是这种启示的对象是针对不具备圣品的人,使者的启示,在古兰经里明确的提出”我启示你,就像启示穆萨(AS)之后的列圣一样。

“那么这些人都是从主哪里获得经典,智慧和圣品的人。

现代心理学里,我们不能够获得上述补充的两部分内容,那么理性这个概念使很多人产生了困惑,在实际认知方法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理性认识的思维机制不能获得感性认识,而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也不能达到理性认识,因此在古兰经里,理性思维的例子和感性思维的例子都有。

这是人的思想驾驭思维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

那么”理性“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呢?”启示“的本质特征就是思维,思维是”启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那么理性作为思维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说,当人祖阿丹(亚当)接受至仁主所赋予的”启示“之后,它本身就具备理性,因为人祖阿丹(亚当)喊出来的第一句话是”万赞归主“,即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即是合理的,又是符合纯洁人性的。

如何证明”启示“是可以理解的,怎样证明它是哲理统一,心向一致,概念相同呢?古兰经里有一节经文提到,那些乐园里的人们当获得一种给养的时候他们说,“这是我们曾经受赐的”也即是说他们认识这些果实,曾经受赐的就证明这是他们吃过的(在今世)。

苹果就是苹果的样子,葡萄就是葡萄的样子,但是它的滋味和今世是迥然不同的,那是无限美好的。

通过上述这条经文我们可以得知:后世和今世的思维形象是一致的,概念也是相同的,这正体现造物主颁降经典,创造宇宙世界,创造后世的哲理的完美性和我们认证后世的现实性。

对于我们的理性,在今世阶段。

(后面内容涉及的更多更深,暂时略过)哲学的性质 哲学,Philosophy,舶来语,它是出自于苏格拉底的著作,把“索菲亚”,“费勒亚”两个词汇结合在一起,成为“Philosophy”.一个词讲“爱”,“追求”的意思,一个词讲的是“智慧”,将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它的意思是说“要凭着人类的聪明才智,追求终极真理”,也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到的"致知格物“这句话的内涵。

由于我们感知范围的限定,单纯凭着人类的聪明才智,思维机制不能够获得任何一种终极性真理判断,因此哲学它本身就在一种限制之中,体现为一种先天性的悖论。

什么悖论呢?就是判断信仰,确立信仰,要以终极真理判断为前提,人的思维能力不能判断任何一种终极性真理,因此人类无能确立起点,这–就是一种悖论。

哲学是确立信仰的学问,严格的讲,不能确立信仰的哲学,还不能够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因为它不具备完整的信仰体系,充其量只是一些哲学的方法,哲学认识的论述。

只要能独立成为哲学信仰的那样一种哲学,它必然要凭借猜测来完美自己的理论体系,为什么呢?因为哲学,在它的极尽处,也就是顺着哲学方法攀援到绝活之巅向前瞻望的时候,大河前横。

不能够知道对方彼案是什么情形。

所以这个知识的偏浅,不能够论述真理,人的思维的极限也就是哲学的尽头,和终极真理之间形成了一种沟堑,不能超越。

要完成哲学体系,就必然凭着猜测来嫁接这一部分的思想桥梁。

由于哲学受着时代,地域,文化积淀,自身的气质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如说它仅仅就是哲学。

关于哲学问题,从思维方面理解它是有明显的限制,所以哲学出现非常多的不同的派别,每种认识都认为自己是真理,一种哲学和另外一种哲学,既不能够认同,也不能够互相推翻,所以人的气质是复杂的,詹姆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哲学史就是不同气质人体冲突史“。

主张斗争的人,他的哲学性质就是斗争哲学,犬儒性质的人,他的哲学就是犬儒哲学,所以哲学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但是无一例外,最后都要陷入终极困惑中,因为在哲学的极尽处,思维的极尽处和终极判断之间,所倾生的鸿沟不能够依照自己才智,思维能力来把它填平,因此只能够凭借猜测。

哲学界有一句话,是说” 哲学起源于一种猜测,结束于一种更高级的猜测“而古兰经里边明确指出”你们不要猜测,猜测对于真理毫无裨益“ (圣经里是否出现类似字句,我本人还没有读到过,有待于查证)。

那么现实当中,所有的哲学派别,都体现出了这种不可弥补的缺陷,也就是哲学的先天悖论,你比如说,希腊哲学家们当初注重的是本体论研究,那么对宇宙的本质出现了种种的猜测,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他主张是“水”,他的哲学观点曾经受到他的侍女的讽刺,因为哲学上中还有一句话,是说哲学是从”天空中开始“。

当他观察天象的时候,差一点就跌倒井里去,他的一个侍女看到这种现象就耻笑他说:”你眼前的事情还没有看见,你还关心那么遥远的事情吗?"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一个传说,但是说出了哲学的一种本质性的缺陷。

他主张是水,而毕达哥拉斯主张是“数”,以数为宇宙的本质, 阿那克西美尼的主张是“气”, 阿那克西曼德的主张是“无限”,阿那克萨格拉的主张是“种子说”(Nous), 德谟克利特的主张是“原子说”, 恩培多克勒的主张则是“四元说” 即: 万物皆由水、土、火、气四者构成 。

他的主张和佛教的主张“四大皆空”不谋而合。

在哲学史上,不知道是佛教受到了他的影响,还是他受到佛教的影响。

那么“主火说”,”主水说“,”无限说“,”种子说“等等。

中国古代哲学仍然在本体论上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孔子称“天”,老子称“道”,朱熹称“礼”,张载称“气”,陆象山称“心”等等。

直至近代的笛卡尔,他在他的“第三个沉思”当中提出:”我和一切被造物之所称之的创造者是已经肯定的“。

但是他不知道是谁。

这也是其他著名的哲学人为宗教的统一特点。

比如说悉达多释迦摩尼,当有人问到他相关终极真理问题的时候,他往往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不恰当,因此我不做解答“。

后来有人问他这类问题,他索性就提出个比喻:说你要是被一只毒箭射中了,你是先疗伤呢,还是先研究这个箭上的什么型的毒药,是从哪一类箭,你先顾那一端呢?那么被提问的这个人一定会说,当然是顾命要紧啊,因此释迦摩尼就说了,既然如此,以后你也就不必再问类似的问题( 就是有关于终极真理的问题)以此回避。

因此才有了佛教后来提出来一个学说,叫做”十四不答“也称为”十四问难“, 就是针对十四类问题不做解答。

老子也是一样,老子道德经首先提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道不可说“”道“是”唯物,唯火,唯心“ ”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信,信中有精,其精甚真” 这是一个前后比较矛盾的说法,如果你说它是“道”,就不能说其中有“物”,如果你肯定是“物”,就不能说其中有“信”,因为“信”是精神性的东西。

在庄子里边,他(庄子)提出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六合就指的是”上,下,左 ,右,前,后“。

孔子对这类问题所采取的回答与释迦摩尼相近,当他的弟子(孔子的弟子)问他关于人死后的情况的时候,他回答,”不知生,焉知死“?” 有的学生问他,“怎样侍奉死人?如何侍鬼?” 孔子却回答“未知是人,焉知是鬼?”所以他利用这种反问的方法将问题搪塞回去。

不做明确的回答,因为人没有能力回答这类问题。

因此最后朱熹说了一句比较中肯的一句话,在“朱子语类”里边,他对关于上帝啊,宇宙来源啊这类终极问题,他提出来一句话,那就是“ 毕竟此理如何,学者皆莫能答” 。

朱熹是个博览群书,博读多记的人,他了解所有著名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因此他提出了这句话,就总结了学者都不能回答。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还有很多的例子,就是说,哲学在终极问题上始终不能得出一个肯定的,完美的答案,都是在犹疑之种。

但是朱熹也不是没有问题,一位近代学者,我记不清楚他的名字了,只记得姓刘,就曾经质疑过朱熹的哲学观点,先贤们从来没有把天,把地称作“礼” 而他(朱熹)却把最高范畴用”礼“字来做结论,因此他主张的是客观唯心论,和康德,孔德思想是一致的。

陆象山主张的是主观唯心论,他认为”心外无物,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这个和怀疑主义者休谟不谋而合。

休谟说' 在观念之外不在存在任何一物”。

人们往往把他的认识,思想,思维推向天上,推向宇宙的极端,终极处,但是,人的观念没有超越自身一步,也就是说,都是心里的事情。

詹姆斯非常赞同他这种分析,因此这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想法,否认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那么朱熹提出来的这个结论“学者皆莫能答”是根据哪个问题分析总结出来的呢?就是高宗的“ 梦帝赉予良弼”。

高宗梦见了上帝给他了一个很好的大臣,你说这个上帝是人呢,是礼呢?“ 吾之不遇鲁候者,天也” (这是孔子说的还是孟子说的,有点记不清了,有待查证)。

那么你说这个上帝到底是有个有形象的人呢,还是无形象的人呢?朱熹最后总结,这个上帝如果是玉皇大帝,那就更可笑了,因此他说;“毕竟此理如何,学者皆莫能答”。

无一不是陷入了终极困惑之中。

上述内容已经将哲学和宗教的本质区别联系,说的大致清晰了。

还有很多内容,不在此多废笔墨了。

部分观点内容综合了李山牧学者的论述。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