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如何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时间:2020-04-0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摘自《何新集》第72——94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人道主义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些时机,它们好像过去一段时期的界标,但同时又能明确指出新的生活方向。

在这样的转变时期中,我们感到自己必须用鹰的眼睛去观察过去和现在的思想……单个人在这样的时机是会产生抒情的情绪的;因为每一个变形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临终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新的伟大诗篇的序曲”①。

在青年马克思的生活中,1843年和1844年这两个年头,就属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

1843年6月,新婚的马克思偕同夫人燕妮来到巴黎。

这座城市,马克思曾喻之为“古老的哲学大学”和“新世界的首府”②。

因为自从1789年大革命以来,巴黎即成为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在居住巴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中,马克思“用鹰的眼睛去观察过去和现在的思想”——纵览涉猎了大量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著作,写了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这部手稿虽然是马克思为澄清自己头脑中的问题而写的一部研究札记,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但是,它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史上,却具有划时期的意义。

通过《手稿》可以看出,正是从这里开始,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重大飞跃。

这确实是一个“变形形象”。

一方面,它是马克思用以清算自己旧思想阶段“临终杰作”;另一方面,它是预示一个崭新思想体系行将诞生的“伟大诗篇的序曲”。

在本文中,我们准备就《手稿》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进行研究。

我们要做三件事:(一)探索《手稿》中“异化”思想的来龙去脉,看看马克思如何从费尔巴哈派的人道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飞跃的。

(二)探索《手稿》中的异化与人道主义思想与近代欧洲文化史上一般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

(三)探讨青年马克思的(异化)与“人道主义”思想,对当代历史与未来人类历史所具有的深远理论意义。

《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是在近代欧洲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变动时代走过去的。

十八世纪末叶震憾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虽然以拿破仑的失败和“神圣同盟”对法国的占领而告终,但这场惊天动地的历史风暴,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旧欧洲的封建制度。

在这场革命的催化下,欧洲大陆上到处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变革。

马克思的祖国德意志也是如此。

与当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英法两国相比,同称欧洲大国的德意志却处在十分落后的地位。

在政治上它分裂为许多小邦;在经济上它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商业很不发达的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面临变革的时代中,老一代人倾向于守旧,而年轻一代则注目于英法先进国家的榜样,要求对德国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从世界近代史看,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即每当一个民族面临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之前,必定先要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新。

例如培根、霍布斯、密尔顿、洛克的新哲学,从思想上哺育了英国的近代改革。

而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新哲学,则为法国革命铺平了思想道路。

在德国也是这样。

黑格尔曾经指出,哲学并不是在一切时代都能产生的。

一种真正的新哲学,它总是诞生于历史上这样的时代——旧的精神文化形态面临危机,行将解体。

在整个民族的思想中产生了对过去曾备受尊崇的旧哲学观念、旧宗教观念、旧价值观念——简言之,即旧意识形态体系的信仰危机。

普遍的怀疑主义流行起来。

一方面,这种怀疑主义是以否定物的形式出现的,它导致了过去被尊崇的旧观念的解体;而另一方面,怀疑主义又常常是加速新思想意识形态诞生的催化剂③。

正是在旧的意识形态与新的社会现实的这种矛盾中,人们开始重新思考。

这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再认识过程。

一种新的哲学——即从存在总体上对世界作出新解释的理论,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而产生的。

十八世纪末叶至十九世纪初叶的德国,也就是产生了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这样一个历史时代。

黑格尔曾描述这个时代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

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

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④。

到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德国的社会矛盾是更复杂、更尖锐、也更深化了。

当时德国社会中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觉醒的人民意向的民主改革派,在哲学上的代表是青年黑格尔派。

另一个是代表容克贵族官僚利益的反改革派,在哲学上的代表是正统黑格尔派。

青年马克思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多事的历史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透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精神发展过程,常常可以看到整整一代思想发展史的缩影。

纵观马克思1844年之前的思想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青年思想家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迅速跨越了德国近代哲学一系列发展阶段。

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以前的思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一、浪漫主义时期(1835—1837);二、黑格尔主义时期(1837—1841);三、批判与转变时期(1841—1844)。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

一年以后,他又转入当时德国的学术中心——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在这段时期,马克思在思想上受到康德哲学和浪漫派文学的影响,在精神上的主要产品就是他当时献给燕妮的抒情诗集。

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上的浪漫主义时期。

⑤ 当马克思最初进入柏林大学的时候,他还表示不喜欢黑格尔著作的“离奇的旋律”。

因此,直到第二年(1837),他才“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的弟子们的大多数著作”⑥。

嗣后不久,马克思即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成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马克思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是发表于1841年3月的《博士论文》。

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上接受黑格尔主义的时期。

早自1838年开始,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激进人物如鲍威尔、赫斯、费尔巴哈等人,就开始酝酿对正统黑格尔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运动。

1839年8月,费尔巴哈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嗣后又相继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等著作。

马克思从这些著作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积极投身于激进民主派的政治和学术活动。

在1844年来到巴黎后,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导致了青年马克思在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这种思想转变的一项珍贵成果,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一手稿中,以结晶体的形式,凝聚了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劳动的一系列重要收获。

它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在哲学方面,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作了批判。

又从以“否定之否定”为核心的辩证法观点出发,对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作了批判。

(2)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以“异化”及人道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武器,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理论把人的价值贬同于商品价值的反人性观点。

(3)在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马克思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观出发,对建立于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私有制社会作了批判,指出了它由于内部矛盾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由此可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乃是导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是矗立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异化概念的由来和发展现在被命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这部著作,在马克思笔记中本来题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由《手稿》的这一题名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这部早期著作,与写成于三十年后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联系。

它现在留存下来的有三篇:第一手稿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古典经济学原著的摘录,另一部分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润和异化劳动问题。

第二手稿内容最少。

据国外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一本现已轶失的笔记的残存部分。

第三手稿的内容最为丰富。

它包括对以下问题的研究:私有财产的本质,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黑格尔辩证法等等。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将《手稿》与资本论加以比较,是可以发现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差别的。

如果说,《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辩证逻辑,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所作的全面、系统、深刻的科学分析;那么,《手稿》在经济理论上的价值就远不能与《资本论》相比。

马克思这时还未形成他的建立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宏伟政治经济学体系;不但如此,马克思当时甚至还不理解他后来作过深入研究的李嘉图剩余价值学说的合理内核。

相反,他在《手稿》中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它是非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表现。

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手稿》的两大基本主题——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克服,就是从这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外某些研究者由于没有理解“异化”的真实涵义,而有意无意把这个概念神秘化了。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

但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

诚然,“异化”这个概念确实创自黑格尔哲学。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这个概念有两重涵义。

就其直接涵义讲,所谓“异化”,其实就是“变态”。

一切事物的形态变化,广义地说,都可以称之为“异化”。

黑格尔把每一个事物在发展中必然不断发生的形态变化——例如一株植物由种子、萌芽、幼苗到成株的形态发育变化——称之为事物的“自身异化”。

但另一方面,由于黑格尔把精神看作自然和历史的创造主,因此他又把精神实体向物质实体的转化称作意识向客体的“异化”。

然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与黑格尔的这两种涵义都极不相同。

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异化”既不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也不是指绝对精神的外化。

如果说,在黑格尔哲学中,“异化”乃是一个本体论和辩证法的概念,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指的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自身的创造物,竟变成一种异己的、强加的、外在的力量,反过来奴役人、压迫人。

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就不应当到黑格尔的哲学,而应当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家(特别是费尔巴哈与赫斯)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中去寻找源头。

在近代世界史上,对于整个人类进步影响最大的思想文化潮流,无过于兴起于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道主义了。

人道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最初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Home——humanitas”(拉丁文——人道精神);但只是在文艺复兴时代,人道主义以“人文主义”的形态出现后,才形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研究人道主义的人,常常会感到一种困惑。

他们发现:很难给这个概念下一个内涵明确的定义;另一方面,也无法指认究竟谁是这个运动的最初发起人。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难,就是因为人道主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美学观念。

相反,人道主义乃是表征近代历史上一种高级社会文化形态的总体性概念。

在这种社会文化形态中,“人”——被看作宇宙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实体。

发展人的幸福,被看作支配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道主义者主张以理性和科学来反对宗教、愚昧和迷信;以自由追求美的理想,来反对在艺术领域中对创造个性的压抑和束缚;以承认公民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体,来反对建立于等级世袭制之上的专制官僚政治;以无限发展物质文明和经济财富,来反对禁欲主义和僧侣主义;以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来反对家长制、夫权制等一切封建婚姻及宗法制度等等。

这种贯穿于社会文明一切领域的总体性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可能产生于封建宗法制的社会之中,因为那种社会是建立于人身不平等和人身隶属关系之上的。

它只能是近代资本主义“公民社会”(旧译“市民社会”)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

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⑦这种人道主义文化形态,在思想哲学领域中,极为明显地表现于文艺复兴以后西欧先进国家的三大思想潮流上。

它们是:(1)对于认识论和思想方法论进行改革的潮流。

弗兰西斯·培根首倡依赖感性经验的实证归纳方法,反对根据圣经教义进行抽象思辨的演绎方法。

在他以后,这种新的认识和方法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

(2)自然科学与哲学相分离而独立的潮流。

在古代和中世纪,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本来是从属于哲学的分支。

而在近代,由于方法论的不同,主张采用经验实证方法的自然科学各学科,即与坚持抽象思辨方法的形而上学哲学相分离。

(3)人类主体思想觉醒的潮流。

在文艺复兴以后,对神的崇拜转变为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赞颂,神学被逐渐摒弃,人道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开来。

这三大潮流,是席卷近代欧洲整个精神文化领域的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

在先进的西欧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这一革命带动了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

但在经济、政治都落后于先进国家的德国,它的精神文化发展也落后了一步。

在十九世纪初年,当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革命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的分离,已经使英、法两国的科学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技术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时候,德国思想界还沉溺于宗教神学与抽象思辨哲学的呓语中。

不摧毁这一神学和思辨哲学的僵化体系,就不能推动德国的社会进步。

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革命趋势的杰出代表。

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革命首先是从对基督教的批判开始的。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上帝”的观念就已经被理性化了——上帝被认为是宇宙中和谐的自然秩序和规律,而不再是作为人格神的基督教上帝。

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和赫斯则发挥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他们尖锐地嘲笑了《圣经》中的神话故事。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宗教崇拜实质是人类精神形态的自我异化。

宗教与上帝都只是人类幻想的创造物。

人把自己的本质抽象地综合于上帝的观念中,而反过来,人类却崇拜、敬畏于自己所造的这个虚幻观念之前。

为了这个观念,人类不惜以自己的鲜血来献祭。

费尔巴哈说:“人把自己最好的特征归到上帝身上,而把自己看作是可怜、无价值、无足轻重的动物。

属天的生活成了真理,属地的生活就成了谎言;幻想成了一切,现实成了无”⑧。

由批判宗教开始,费尔巴哈进一步批判黑格尔哲学。

他认为,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是精神的又一种异化物。

因为在这种哲学中,人类的现实活动,完全被抽象为理念的活动。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推翻宗教,扬弃旧的哲学,打倒一切神秘主义、唯灵论,把神学变为人学,把对神的崇拜变为对人本身的热爱——这就是费尔巴哈所提出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高度评价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1)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入阐述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2)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⑨。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越不喧嚷,他的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⑩。

实际上,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史来说,费尔巴哈的观点——无论是他对宗教神学和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无论是他倡导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和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观点,都算不上新东西。

他的这些思想,都早已包含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许多先进思想家的观点中了。

但对于德国思想界来说,费尔巴哈的这些观点却意味着革命。

也正是在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思辨形而上学进行批判之后,这些东西才逐渐从德国的大学讲坛上被驱逐出去,并被对实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所取代了。

从《手稿》中可以看到,费尔巴哈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对青年马克思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正是费尔巴哈的结论,成为青年马克思继续思考的起点。

马克思在写于1843年底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曾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⑪在这里,马克思所提出的乃是费尔巴哈所未能提出的任务——批判现实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从而找出导致人类异化的根源。

而这一任务,也正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试图给予解决的⑫。

还应当指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虽然主要是来自费尔巴哈的哲学影响,但另一位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莫泽斯·赫斯的著作,也给了他重要的启发⑬。

赫斯是首先使“异化”这个概念具有了政治经济学涵义的人。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缺陷的根源就在于人的“异化”。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激烈的生存竞争导致了人与人的分离和对立。

个人的生存成了每个人奋斗的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以他人为手段。

正像在宗教中,人把自身的本质异化为神一样,在私有制社会中,人把自己的劳动异化为金钱。

金钱成为统治人间一切关系的上帝。

金钱支配一切人并使他们丧失人性——异化为商品。

在《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充分地利用了费尔巴哈、赫斯等人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在他们所不可企及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大开拓和加深了“异化”这个概念。

从而把这个概念以及与这个概念相联系的人道主义理论,变成了导向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一个出发点。

论异化、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从《手稿》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人的异化,主要包含如下两重涵义: (1)人与人的关系,在私有制社会中,被异化地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商品关系。

因而人本身的价值竟要通过人所占有的商品价值得到估量。

特别是在“货币中,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⑭。

人的人格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对象。

(2)在精神领域中,人的本质异化为宗教、法律、道德、哲学等抽象形态。

人的自然感情、自然本性被这些异化物所压抑和歪曲。

概而言之,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人类的不自由状态——人被人所统治;等等。

如果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如下的共同点:(1)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把人类本身——作为个体和族类相统一的“人”,看作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上的最高价值。

费尔巴哈曾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⑮。

马克思则说,对宗教的批判必然归结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⑯。

(2)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谴责历史上一切使人类非人化,使人类沦为奴隶、牲畜、机器的“异化”。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高度向往人类的彻底解放,同时也向往人类个性的解放。

他们都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乃是使人类从异化状态中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

费尔巴哈曾指出:凡是在道德上对人真正有益的东西部是促进人、改善人的。

马克思则认为:“共产主义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⑰。

但是,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观点中,又具有一些深刻的区别:(1)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性,仅仅是自然的感性本性。

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有双重人性——自然人的人性和在一定的历史关系中形成的社会性人性⑱。

因此,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不仅研究人的一般本质,而且着重研究决定人的社会本质的经济关系。

(2)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类的异化是历史中一种意外的、反常的、违反规律的不幸事件。

因此他从道义和伦理学的观点来谴责这种异化。

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异化的根源深藏在社会的经济关系中。

它是在合于规律地产生,并且只能合于规律地消灭的历史现象。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⑲。

(3)在异化的克服上,费尔巴哈认为,可以通过道德和精神的革命来实现。

而马克思则认为,应当从社会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寻找克服异化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一方面批判异化,另一方面又肯定伴随着异化而获得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

以下,我们就按照《手稿》的内容顺序,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一剖析。

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叙述政治经济学各派学说的发展,然后就资本主义所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对古典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在经济学中不被看作“人”,而被看作生产商品的工具,等同于机器和土地等资本的构成因素。

“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⑳。

“对人的漠不关心”㉑。

在这种经济关系中,劳动者被迫从事单调的、使人愚钝的劳动。

这种作牛马的雇佣劳动,使劳动者丧失了自身的人格,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尖锐的矛盾:“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㉒。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

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

“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㉓。

由于劳动使劳动者非人化,所以“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㉔。

劳动者不是在劳动中,——在他的工作和职业中;而是在此之外,在他的私生活——饮食和性生活中,才恢复为自由的人。

“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㉕在分析了劳动的异化之后,马克思进而分析人与物关系的异化。

他指出,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人被物所统治。

不是人占有物,而是物占有人。

人与物关系的这种颠倒,特别表现在对商品和金钱的拜物教中。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金钱可以购买一切,从而也可以使人出卖一切。

金钱可以使富人买到爱情、灵魂、良心、才能。

“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㉖。

马克思指出,在这种一切都可以买卖的商业社会中,人的价值不再由人本身的人格和品质来衡量,而由他所占有的金钱和商品的价值来衡量,人与人之间再没有真诚和信任的关系,“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成为不可能的。

相反,欺诈和秘而不宣的掠夺变成了合法的。

“在这场斗争中,谁更有毅力,更有力量,更高明,或者说,更狡猾,谁都胜利”㉗。

金钱能购买一切,支配一切的这种性质,产生了人类对它的疯狂崇拜。

这种崇拜使人类的异化达到了顶点。

这正像在宗教中一样——人自己制造出了一个偶像,然后把他尊崇为神,认为人的一切都由他所赐予,对他顶礼膜拜。

马克思用尖锐的语言深刻地刻划了人类的这种异化状态:“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他的生活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㉘。

马克思还指出,在这个颠倒的世界中,人的异化不仅在物质世界中,而且反映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即表现为宗教、哲学、政治、道德、法等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反过来压迫人、统治人、支配人。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批判性分析,得出了必须消灭异化,使人复归于具有完美人性的人的结论。

马克思认为,将取代使人类非人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出现的新制度,将是一个体现着人道主义最高理想的新社会形态——共产主义。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对他称之为“粗陋的共产主义”㉙的批判。

马克思说,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具有如下两个特征:(1)要求均分财产;(2)要求实现公妻制。

马克思严厉地谴责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指出(1)这种所谓共产主义只要求平均分配私有财产,而不是根本废除私有财产;因此乃是一种扩大了的私有制。

(2)公妻制的实质是把妇女由属于一个丈夫的私有物转变为对整个社会的普遍卖淫㉚。

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卑劣的、野蛮的。

“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是“普遍的和作为权力形成起来的忌妒,是贪欲所采取的并且仅仅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隐蔽形式”;并且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㉛。

马克思特别憎恨而且鄙视那种在共产主义制度中将实行“公妻制”的野蛮说法,他指出:“拿妇女当作共同淫乐的牺牲品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这种做法是极其反人道主义的,即不把妇女在人格上尊重为人。

马克思还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因而,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㉜。

在批判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同时,马克思阐述了真正共产主义的理想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类新生活的起点——人类史前时期的终结。

马克思刻画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如下特征:(1)这种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彻底废除私有财产的经济制度。

“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㉝。

(2)在这种没有私有制、从而也没有金钱拜物教的经济基础上,将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㉞。

(3)在这种共产主义制度中,对于人的个性的一切压抑都将消除,人类的个性将获得更大的解放。

“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㉟“每个人都追求幸福。

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㊱。

(4)人与人之间异化的敌对关系将消除。

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也将消除。

人在重新创造自己的同时,按照人的需要和美的理想重新创造自然界,“自然将被人化”。

劳动,这种在资本主义时代奴役人、压迫人的强制活动,将变成人的生命需要和显示人的个性的自由活动。

马克思这样描绘共产主义的劳动:“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的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㊲。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绝不会是一种强迫劳动,而是充分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即十分接近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活动。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异化的批判以及他所提出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道主义的扬弃,也是人道主义发展的具有新的内涵的一个更高阶段。

如果说,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早期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只是在艺术、文学、思想领域中实现创作自由的理想;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乃是在政治、法权领域中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而十九世纪初叶的工业革命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在经济生产领域消灭人剥削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那么,马克思在1844年的《手稿》中所提出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则一举包括了所有这些人道主义理想的积极内容。

马克思所提出的乃是在社会关系的一切领域——从思想、艺术、文化到政治、法权、经济……彻底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他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使这种人道主义决不再是一种浪漫而又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变成了一个在历史有规律的运动中必定能得到实现的科学真理。

他在《手稿》中充满自信和激情地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族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㊳研究马克思异化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和人道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世界,至今仍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技术上已完成了四次工业革命(蒸气革命——电力革命——核能革命——电脑革命)。

机器不断取代人的功能,不但是手的延长而且是脑的扩大,在许多领域成为人的重要助手。

社会总体的物质文明和消费生活是无比丰富地发展了,然而人的异化却更加严重了。

金钱与商品的拜物教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现代化的大工业吞噬了人。

个人在强大的、异化的社会力量面前感到孤独。

危机感、荒谬感、空虚感——这种感情与精神的畸形变态,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中。

而在根据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旧社会的痕迹、旧的传统、旧的观念的存在及其它原因,也还未完全克服人的异化现象。

然而,对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这部重要著作,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理论界的影响而一直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表述的异化与人道主义思想,与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立的。

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马克思在1844年以后的著作中已较少提及“异化”的概念;其次,有人认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和专政理论为根本内容,这与青年马克思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是矛盾的。

上述看法是我们所绝不能同意的。

黑格尔在他的著名杰作《精神现象学》中,曾经对真理的连续性问题讲过一段话,他说:“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了矛盾。

花朵开放的时间花蕾消失,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

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㊴。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也正是这样一个包含着许多不同的链环,而又具有内在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那种断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恰恰相反,在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作准备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成百次地再度使用了“异化”这个概念。

例如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的发展,劳动条件同劳动相异化”。

“关键不在于物化,而在于异化,……在于巨大的物的权力不归工人所有,而为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这个物化过程实际上从工人方面来说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过程”㊵。

“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㊶。

在这部新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重新发挥了他在十三年前曾表述过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指出:“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的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从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㊷。

由此可见,这种以人本身为目的的伟大人道主义思想,是贯彻着马克思由青年时期到成熟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的。

实际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一生理想和事业的全部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和在地球上建立一个消灭一切人间不合理现象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他所抱负终生的这一崇高理想,却正是从他青年时期对人类异化的揭露和批判,以及他对文艺复兴以来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肯定和继承中,必然地引申出来的。

马克思1844年的《手稿》中,曾经根据黑格尔的辩证三段式,指出人类社会进化的这样一个历史程序:正题——原始的天性是善的人类(肯定),反题——异化的人类(否定), 合题——在更高阶段上向善的人性的复归(否定之否定)。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㊸。

从马克思写下这段话到今天,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的实践使我们今天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不仅仅是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更重要、更艰难的是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克服一切“异化”现象,逐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为了研究这种具有人道主义内容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为了积极的扬弃和克服现代世界中仍然存在的各种异化现象,并且为了在地球上最终消灭一切“异化”,实现全体人类的彻底解放,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理论,深入研究青年马克思的这部不朽杰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论从理论方面或是从实践方面看,显然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原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3期)① 马克思1837年11月10日给父亲的信。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5页。

③ 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导言》:“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发生了分化和区别,而一个民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与外部的现实发生了分裂,而旧有的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满足……哲学世界就会开始出现。

精神逃避于思想的真空中,去建立一个思想的王国以反抗现实的世界”。

④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第6—7、2页。

⑤ 马克思在1837年11月10日写给父亲的信中,曾对这部诗集的浪漫主义倾向作过自我批评。

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册。

⑥ 马克思1837年11月10日给父亲的信。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8—109页。

⑧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196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8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8页。

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53页。

⑫ 参看《手稿》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进行批判……我打算相继用几本各自独立的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

”这一批判最终乃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完成的。

⑬ 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中说:“我还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以外,只有赫斯收入文集《二十一印张》中的几篇论文和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9页。

⑮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181页。

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

⑰ 《资本论》第1卷第741页,第3卷第326页。

⑱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2页,原文是:“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

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63页。

⑳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72页、第74页。

㉒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页、第90页。

㉔㉕ 同上书,第42卷,第94页、第155页。

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5页。

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页。

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页。

㉙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粗陋的共产主义”,大概是指1789—1804年法国革命期间以巴贝夫及其拥护者为代表的空想共产主义观点。

他们主张建立财产上实行完全平等的“国民公社”,主张实行公妻的家庭制度。

㉚ 原文:“妇女……也从它同私有者的排他性的婚姻供系转向它同整个社会的普遍卖淫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8页)。

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8页。

㉜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9页、第174页。

㉞㉟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第373页、第374页。

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页。

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㊴ 《精神现象学》上册,第2页。

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㊷ 同上。

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