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几个国家清史修纂过程中的事情吧,来源是《百年清史纂修史》,作者刘海峰是厦大的博士,参与了国家清史的一些工作。
一、阎崇年事件:在05-07年左右,国家清史项目让阎崇年主持太祖太宗朝人物修纂,结果当时阎崇年忙于百家讲坛等事情,交上去的稿子水平一般,而且有一些直接抄《清史稿》和《清史列传》。
结果折腾半天,没办法,只好换项目负责人。
这件事使得导致拨款部门给相关经费时由原来的直接全给变成了先给一半,另一半……以后再说…… (书中为了把这件事与08年阎崇年被打事件区分,把被打事件称为“无锡事件”)二、为什么这书至今还没出:除了个别像阎先生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学者是……太努力了。
1、余步云生年本来是未知的。
有位先生,为了查余步云的生年,从国家档案查到地方志,最后终于查到了,是乾隆39年,但是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月,也就是为了一句“生于乾隆三十九年”而花了三个月时间。
有意义吗?当然有,但是这样一来,太费时间,自然会拖。
2、内部争执,比如编写者和审查者观点不同,互不相让,时间也会拖。
3、字数太多,越写越多:(1)议政王大臣有多少人?刚开始修的时候,觉得就十来个,结果越查越多,最后查到200多人,当然都得记,记的人多了,花的时间当然会多。
(2)恐怖的《艺文志》。
《艺文志》是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负责的,按规矩当然应该尽量记载完整,但是清代人写的书实在太多,最后单单书目目录就有几十万字(也可能是上百万字?书不在身边记不清了),这个……没办法啊,该修还得修啊。
(评论中 @张鸿鸣 指出:“艺文志不多,受篇幅限制只收了两万多条。
作为附属工程的《清人著述总目》有22万3千条。
”)(3)我把这本《修纂史》里的内容给别人看,有个朋友上过谢景芳先生的课,他谈到谢先生吐槽说,本来国家《清史》要求写白话文,但是内容一详尽就会超字数,为了不超字数只好压缩,结果白话文被压缩得像文言文……这个不断压缩字数的过程,当然也会花时间。
三,累死的学者书里特别提到几位在修纂期间去世的学者,其中有的就是累死的。
比如天文学家席泽宗院士,为了修纂国家《清史》的天文部分,劳心劳力,最后突发脑溢血去世。
欢迎大家去看《百年清史纂修史》原书。
(以上为2017年10月17日的原答案)下面说一下,我上个月已经看到《清史》的照片了,似乎有一百多卷,比原定卷数多,具体啥时候正式出来就不好说了……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