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不够严谨但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如果一首歌偏旋律主导,并且在前奏偏爱用钢琴走前奏旋律(旋律可以是主歌一段或副歌一段)、在A段走钢琴柱式(或分解)以及在间奏部分使用钢琴过渡的,一般有较大可能是键盘创作思维,比如《花海》、《枫》、《明明就》、《不能说的秘密》、《说好的幸福呢》、《蒲公英的约定》;如果一首歌偏节奏主导,并且从前奏到尾奏都在用(电)吉他+贝斯+鼓(Band)负责编曲部分,在前奏或A段就提前进鼓(或扫弦)铺氛围节奏,以突出歌曲的节奏部分,这样的情况一般有较大可能是吉他创作思维,比如《一路向北》、《轨迹》、《晴天》、《手写的从前》、《断了的弦》。
当然这个方法只能帮你判断基本面,有些歌曲很可能是键盘滚出来的,然后编曲改成其他风格也并不罕见,比如《甜甜的》就是典型的键盘创作思维但编曲后就变得非常不一样(欢快活泼)。
所以「编曲」的作用会干扰你推断创作初始动机,但「编曲」也可以让你从中分析出一些动机源头。
包括经常玩摇滚的汪峰也有键盘创作思维的作品:《再见青春》,当然他更多都是吉他写出来的歌,特征都非常明显,比如:《当我想你的时候》、《飞得更高》、《在雨中》。
再比如李宗盛的《山丘》,一听就是吉他思维,有些色彩是很难用键盘表现的(多乐器协同或MIDI角度另说)。
不过还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判断创作者的原始动机(注意是动机不是思维),你把需要分析的歌曲分别用钢琴或吉他走一遍,走完你会发现有些歌曲用钢琴走起来怪怪的,甚至压根就不适合用钢琴走,那么这首歌的创作原始动机很可能就是吉他。
但这个技巧同样仅供参考,判断一首歌曲的创作动机跟破案没啥区别,需要从很多细枝末节去思考追溯。
总结:虽然列了例子也说了方法,但很多歌曲背后的创作动机是比较难准确判断的,它涉及到创作者的个人习惯、歌曲风格、编曲重制等许多复杂的原因,而且这年头前半部分用键盘后半部分换吉他或者两个乐器甚至多个乐器协同创作的方式非常普遍,因为键盘很容易专注于旋律本身,而吉他很容易给出相应的律动色彩,两者是各有特色相辅相成的。
Ps:以上是个人判断经验,音乐可变化的因素太多,不具广泛参考。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