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 音乐在 UI 上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在交互操作上却让人非常难受。
我认为交互上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实际上十分丰富的功能全部收进了 discover 这一个页面,导致各类层级单一,缺乏重点。
play 页面操作与绝大部分音乐应用甚至一些已经是移动设备上的默认操作方式相矛盾,非常容易导致误操作。
这是导致我无法将 MOO 音乐作为主力音乐应用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些难受的交互常让我在使用中产生挫败感。
我将我在交互上痛点重新设计了一下,主要想法可以见下面图片。
并在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设计思路,也可以点击这里在线体验。
首页发现搜索个人播放另外在功能上,MOO 音乐是存在十分重的编辑痕迹的,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几乎无算法纯粹的音乐编辑。
单纯从 discover 页面来看,可以让人感觉她似乎是想做一本日更的音乐杂志,有着固定的音乐栏目,如:每日推荐、音乐故事、音乐朋友等。
但音乐品味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分歧最大的事情之一,用户算法的缺失,即便你编辑的列表质量再高都是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口味。
比如我注意到有一段时间的每日歌单推荐每一天都会出现伍佰同一张专辑中的一两首歌曲,伍佰的那几首音乐固然是好音乐,但这种推荐完全是音乐编辑的个人意志传递,只能服务于部分对应的乐迷。
甚至可能你在音乐内容上编辑的质量越高,你的受众反而越少,因为你是在用你的内容在做相应的筛选。
这种情况很像早期的 Apple music,但早期的 Apple music 是一款说不上成功的音乐服务。
第二点是 MOO 音乐内部无处不存在的标签系统, 可以看出产品设计者是希望将标签系统作为其一个特色功能的。
我很喜欢流派标签和 MOO 官方的系列标签如 #moo mix、#moo friends 等,但更多的标签是让我感觉到莫名其妙的,比如这种截图中的#高温派对、#看颜就够了、#社交礼仪、#躺着听、#你女友喜欢的。
你很难想象这些标签点进去之后会对应什么样的内容,如果单纯是好奇心驱动的话,我想一个人的好奇心不是主要通过一个音乐应用中释放的。
而且这些标签仍然有严重的编辑痕迹,你可以感受到这些标签不是用户自发打上的,而是运营者添加的,这些标签奇奇怪怪但我总觉得就是几个人随意打上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标签系统可以重新规划一下,比如突出流派和官方系列,因为他们代表着一首歌曲最重要的分类熟悉和一个人工编辑的主要意志。
对于其他标签,因为在音乐 app 中,用户主要是消费者 —— 听音乐,次要才是创造者 —— 创造歌单、发布评论等。
其他标签可以限制在歌单等用户自发创造的内容中。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