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知道怎么玩的没钱。
第二个原因是有能力玩这个的不知道怎么用钱。
第三个原因是这两拨人不熟。
没了。
你要让我说,任何一段历史,他都有两面性。
即普遍性和特殊性。
很多剧的问题是普遍性都完成不好。
就不要谈论特殊性了。
以权力的游戏为例,这个东西讲的是欧洲中世纪,中国观众完全没有知识背景,看得津津有味是怎么回事?因为普遍性做得好。
什么普遍性,夫妻,父子,君臣,兄弟。
朋友,这个就是普遍性,很多国产剧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伦关系一塌糊涂,你让他讲哪个时代他都讲不好。
普遍性的问题解决了,才谈得到特殊性。
对吧。
你看看这几十年的年代剧里,普遍性做得怎么样?我点名批评一下。
新三国一塌糊涂。
对吧。
还有九十年代到汉武大帝之间的一堆跟风剧,光武皇帝啊,知名的皇帝拍了不少,但是普遍性一塌糊涂的不计其数。
接下来是特殊性。
特殊性无非几个方面。
时代气质:你拍春秋战国戏,秦汉戏,人不能猥琐,这是一个基本时代风气吧?你拍宋和宋以后的,除了陈亮米芾这种古典coser,市民社会的世俗感要有吧?你拍南北朝隋唐:士族和寒门之间的天然等级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吧?见面不上报自己是某某之子,不说郡望,不合适吧?对话:有特殊事件指向的成语不能张冠李戴吧?不能刘备高呼说曹操,曹操到吧?士人之间的切磋模式,春秋战国这得诗经、诸子吧?汉代得经学吧?你要是学老子的估计得被孤立吧?不同学派之间估计得打起来吧?唐朝得上来就斗诗斗书法吧?清朝除了诗词,还得有对联吧?这得讲究。
然后才是物件,气候这些。
那具体到两晋南北朝,这个普遍性不说了,都一样,特殊性呢?特殊性体现在普遍性里。
首先是人伦关系,两晋,尤其是我晋,表面上是既要讲孝道又要讲节俭的,怎么体现?背后是公开荒淫,斗富,醉生梦死的,怎么体现?尤其是背后NTR了弟弟的家伙,公开以不孝罪诬陷自己弟弟进监狱,这种事怎么体现?怎么做文章?怎么拍的发人深省又有正面效应?充满黑暗中努力前行的正能量?怎么把嵇康之死看做当时有良心的中国人对时代的一种抗争?这都是要钱的。
找个二把刀导演来,好,这个题材从此告别大家了。
再举个例子,东晋,东晋怎么体现?怎么对照?怎么拍出正能量又不出事?怎么发人深省又好看?其实对照有的是,比如对着拿破仑来写就很简单。
东晋末年,朝廷混蛋,人民造反,敌人步步为营地进犯,帝国的救星刘裕在东征西讨中掌握了权力,督政府的大佬鼎力支持他当拿破仑,最后和拿破仑一样,他即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背叛了督政府,背叛了支持他的长安父老,背叛了自己在高皇帝坟墓前的誓言,最终没有完成挽救世界的伟业,刘宋的复兴,在人性的陷阱和权谋的黑洞中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虽然这个时空里的塔列朗刘穆之同志是个好人(也未必,只能说幸亏死的早),但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和拿破仑的手下一样,追随刘裕的北府军元帅们一个个的不得善终,起义救国的所有誓言,毕竟抵不过时间的消磨,最后的达武檀道济同志以为没事了,却莫名其妙死在了刘裕的儿子手里——南朝输掉了天下,就在南朝建立的时候。
这才悲怆,这才伟大,这才有味道。
宿命,人和宿命的抗争和失败,希腊悲剧的美感是不是出来了?你看,想想就知道,这个东西呈现出来,得有多花钱吧。
别的不说,做一个西晋的洛阳宫城(为啥必须做,因为八王之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从这个大殿突击到那个大殿,之间反复拉锯,所以宫殿的布局不能出问题。
),做一个刘裕的却月阵(想一下用长矛穿北魏重骑兵,而且是糖葫芦那种一串上好几个人,人和马被飞过来的长矛钉在地上的场面)。
嗯,想想都很贵。
从一开始的文本就不能出问题,到中间的所有细节也都不能出问题,最后导演把握节奏的能力还是不能出问题。
这不是现在动不动标榜以小见大投机取巧的人能干的了的。
尤其是,很多人觉得付出了努力,观众不认可,就是观众的问题,比如大明王朝。
我不这么看。
观众不认可,就是你的问题。
你说观众不喜欢沉重叙事,权力的游戏沉重不沉重?罗马沉重不沉重?老三国沉重不沉重?水浒传沉重不沉重?红楼梦沉重不沉重?关键是,你的东西有没有脱离戏剧和评书的本质,有没有做到,即使一个完全不认识明朝人物的人,他也会上瘾,做不到就是你的普遍性没有表现好。
普遍性做不好,大家是不在乎你的特殊性是不是还原了历史的。
你要说老三国,其实很多特殊性也很成问题,蜀汉打着蜀的大旗都出来了,没阻碍到观众理解诸葛亮的壮怀激烈吧?还是首先要把普遍性做好。
普遍性归根结底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是汉武帝和张骞的关系,是jon snow思念他小妹的这种关系,是这种最平凡的,每个人都能体会的东西。
那既然普遍性是第一位的,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这段历史怎么体现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我个人的建议是要把握好这么几对关系。
祖逖和刘琨的关系。
嵇康和阮籍,钟会,司马昭,司马师,李丰,夏侯玄等这一帮人的关系。
到后期是石勒和刘渊,祖逖的关系。
这是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以祖逖去世,刘耀和石勒决战为结束。
之后祖逖北伐失败,后赵统一,东晋内乱一笔带过就完了。
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后赵的灭亡,主要是冉闵和李农,冉闵和手下一些人的关系。
结局是冉闵和慕容恪的决战。
第三阶段的重点是王猛,桓温,苻坚,慕容垂这四个人的关系,结局肯定是前秦的灭亡。
第四阶段的重点是刘裕,这个说过了。
到赫连勃勃消灭东晋在长安势力,刘裕登楼长泣为结束。
不是要精确地表现每一年,不是拍纪录片,是抓住重点,抓住观众要看的东西。
观众要看什么?英雄美人。
要看色曦,看弑君者,看小恶魔,看泰温,看艾丽娅,看正义被邪恶毁灭,正义又从毁灭中重生,信念在人物之间传递,从汉景帝传到汉武帝,从汉武帝传到卫青,从卫青传到霍去病,信念从熊老和耐德传到雪诺,从雪诺感染整个北方,所有的评书都在讲这个,如此而已。
走向共和为什么好?不是说他还原历史还原的好,是他从戏剧角度好,是他讲了大家想听的东西,在讲中国最惨的历史时,他传递了一个中国在不断前进,不断复兴的信念,这个信念最终体现在孙中山身上。
这个基本套路必须坚持,不然,观众看了你五十多集,一点正能量体会不到,天下越来越药丸,没有解救的办法,每个人都只能自保,这种东西,谁都不喜欢看。
你连姜维最后壮烈的一死这种“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基本原则都不坚持,死气沉沉到最后,谁会喜欢呢?最后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来拍法国大革命,那最后的落脚点是什么?你总不能落在法国被德国碾压两次上吧?你必须落在人权宣言的信念在美国实现,巴黎公社的鲜血被苏联和中国继承上,否则你这个剧就没人看。
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的很多剧之所以不好看,很大一部分就是抛弃了这些戏剧原则,而不是历史原则。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