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怎么才能成为吉他高手(一)
时间:2020-05-10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今天终于涉及到这个热门的问题,因为音乐爱好者这么多,一直都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苦苦寻求晋级之道,是找个老师还是自己埋头去啃硬骨头?对很多人来说,学习音乐毫无头绪,到底该如何突破进入到另外一个层次呢?那么今天我就来层层剖析一下,看看对正在迷途中的求学者有没有启发意义。

首先来说明,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能愉悦人的耳朵。

既然是听觉的艺术,那么从事音乐行业的人来说,训练出一副金耳朵那是最起码的。

其实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没有音乐天赋,基本上就是指的他有没有听觉敏感性。

你对音高敏感吗?你对音色敏感吗?你对旋律敏感吗?你对节奏敏感吗?那么你又要问“什么叫敏感”,那举几个例子:比如听别人唱歌你能判断他是不是跑调了,如果能判断说明你对音高是有一点概念的。

但是如果是轻微跑调呢?你还能不能辨认的出来?如果也能辨认,说明你的耳朵具备了一定的敏感程度。

那对音色敏感又是啥意思呢?拿一把几百块钱的吉他和一万块钱的吉他面对面的弹,你能听得出哪个好哪个不好吗?如果能判断,那说明你耳朵还没坏掉。

那如果拿一把5000块钱的吉他和8000块的吉他面对面的弹奏盲听,你还能分辨的出哪个好哪个差吗?如果还能分辨,说明对音色你是有一定敏感性的。

每种吉他,每个音乐设备和每种音乐风格都有标志性的音色,你对此都敏感吗?同理类推,每种音乐风格都有标志性的旋律或者节奏,你的耳朵对此做好准备了吗?为啥听觉敏感性这么重要?因为它可以在你学习中帮助你自我纠错,因为听觉越敏感对音乐中的错误和不良因素就忍耐度越低。

别人唱的略微跑调或者节拍错误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没有啥问题,但是你已经开始在皱眉头或者捂耳朵了。

如果你自己学习音乐,还可能犯这种错误吗?自己都过不了自己耳朵那一关。

返回来看,你找个老师是干嘛用的?不就是帮你挑毛病的吗?自己都知道毛病在哪里,还要老师干嘛?有人说,我知道啦,耳朵敏感很重要,但是我怎么才能训练出这种敏感性呢?我的答案——多听多实践。

这个多听不光是指数量,还指你的涉猎广度。

你只有听过且反复对比过各种音乐各种旋律各种节奏,并在脑子里面印刻下来,才可能形成敏感性。

很难想像一个只是被动听歌的人能训练出好耳朵。

什么叫被动听歌?就是电视里放的,走在大街上放的烂大街的尽人皆知的不用你主动去听都能听的到的。

事实上社会普通娱乐环境下能给你提供的音乐资源只相当于1000块钱的吉他的品质,如果你不听听5000块的吉他和一万块钱的吉他,你怎么做对比呢,怎么才能有敏感性呢?所以想要把音乐学好,先锻炼接受各种特点音乐的能力,把音乐软件打开,古典,器乐,交响乐,流行,摇滚,乡村,爵士,Funk,Fusion……(这个分类可以很长很长)每样都给哥来一打吧,细细品味,轻声吟唱,随律动摆动身体,这些都有助于你培养音乐的感觉。

有机会的话多去参与音乐现场,买票进音乐厅或者多去琴行看看高手们排练,不断刺激听觉,体味演奏家们每个触弦的力度所引发的空气震动,获得这种极为细腻的体验快感。

你只有具备这么细腻的感知能力,才有可能成为高手,否则免谈了。

可是又有童鞋要问了,老天,这么宏大复杂的积累量,我怎么去切入啊?个人经验,对于零音乐起点而言,从古典乐开始学习最为有效。

因为自巴赫十二平均律开始,古典乐就包含了所有音乐的可能性了。

各种旋律结构,和声织体和曲式架构,你能想像的到的排列组合,巴赫和后来的大师们都挨个试了个遍。

再回头看看国内或者国际上流行音乐泰斗级人物,很多很多都是从古典音乐开始起步的。

所以我很庆幸在十二岁那年学了一年的小提琴,把我的耳朵训练出了一定的能力。

因为我要不断的在指板上摸索音准,控制手腕的力度不至于拉弓拉出电锯般的声音,要控制连弓和换弓的平稳不至于让旋律听上去支离破碎,大脑天天处于高强度的刺激。

也许,现在的你跟我就相差一年小提琴的距离。

下面再剖析音乐这个概念,什么叫音乐,那就是听觉上的审美升华。

听觉每个人都有,只是平时的生活我们感受不到音乐,比如我们做饭时的锅碗瓢盆的叮叮咚咚,没有任何音乐性可言。

但是艺术家有独特的审美,他脑子里有想像力,把毫不起眼的叮咚之声组合起来形成节奏和旋律给予你不同的感受。

如果你真想成为高手,就必须在审美和想像力上下功夫。

这能帮你重新架构生活中的各种声响,产生无穷的乐趣。

这样,训练良好的审美和想像力也是音乐学习当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如何训练呢?还是广涉猎多实践。

每个音乐风格都给哥来一打,只有了解过大量的音乐元素你才能客观的得出一个靠谱的审美能力。

如果你自打出生以来就只接触过一种音乐形式——港台音乐以及派生出的大陆流行乐,就很难让你有想像力和更高级的审美。

这就好比从小只接受一种思想和可能性的灌入,只能称之为洗脑,不能树立一个健全独立的人格,没法产生思想家。

要想成为高手,必须在眼界上就要高于常人,跳出天天被洗脑的环境,多给自己提供点可能性。

最好就是跨过一般的娱乐明星,把注意力放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几个大师身上,以这些大师为模版作为追赶和模仿目标,很可能会让你在数年之间就轻松超越了普通娱乐明星。

如果你以娱乐明星为追赶目标,进步的程度自然会慢很多。

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还是会推荐古典音乐。

因为古典音乐能流传下来的都没有烂东西,都是有超凡能力的奇才用才华和智慧千锤百炼出来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都是面向贵族创作的,缺乏技巧和艺术性都是不可想像的。

如果能以古典乐作为审美标准的起点,肯定比半瓶子水不到的流浪青年创作的口水歌来的靠谱的多。

所以我仍然要庆幸十二岁那年,曾经兴奋的守在老式唱片机欣赏着不同版本的《梁祝》《牧歌》《门德尔松》,在新华书店里拼命的搜寻各种经典小提琴曲谱,没有钱购买就带了一个笔记本去抄写,最后被店员赶了出去的经历。

也许你跟我的距离就是一个笔记本的距离,而我跟大师的差距就是几个笔记本的距离。

这次讲这么多,忽然发现还没有进入到如何弹吉他的问题。

但是应该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成为一个高手并不是蒙头练拳误打误撞能打上去的。

高手之间的比拼其实就是看境界和思维广度,对各种风格的拿捏程度。

而在学习初期,这些格局就应该展开慢慢构建形成。

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爸爸曾说过,爷爷要特有钱,爸爸才有条件特有文化,儿子才可能是个大艺术家。

你可以想像的出高手的沉淀和积累有多重要。

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冒出这个想法跑来问我:我怎么才能成为一个高手,那么回头看看你以前所经历的一切是否支持你完成这么一个难度级别比较高的梦想。

如果你以前并没有如此类似的经历,那么你就要严重考虑在艺术涉猎上的补课了。

下次我再讲述格局之外的吉他晋阶之道。

苹果用户打赏区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