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管沧 | 然而我并不是罗振宇 —- 关于GYSA吉他教学小视频 …
时间:2020-05-10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约三周前,GYSA(Guanito y sus amigos,“管沧和他的朋友们”的西班牙语缩写,我的一位朋友,留美青年吉他演奏家李尔东曾给我们个名字叫“各有所爱”)工作室在公众号上推出了教学小视频系列,持续更新中。

视频系列收到了许多网友热情的评论,还有很多的提问。

对此我们感到欣慰。

让我十分嫉妒的是,魏子啸老师的视频收到的评论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说他帅、性感。

我收到的基本是“言之有理”。

在之后的视频中,我们教研组其他成员也会逐渐进入镜头画面,分享他们的所思所感。

我们也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些视频浏览率并不高,但收到的评论却是我们所有公众号文章中最多的。

有朋友也提出过疑问,这么有内容的视频,为何浏览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

我想,这大概就对了,或许本应如此。

作为工作室的艺术总监,我希望撰文做一些说明,和读者聊聊我们对于视频教学的一些思考或想法。

许多不能来到苏州学琴的朋友都希望以某种方式接触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文章写过不少,但形式所限,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十分有限。

工作室教研组酝酿教学小视频其实已经许久了。

期间考察了许多案例,也通读了许多教学文献,设身处地地思考了爱好者学琴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例如,在大多数的吉他教本中,练习素材占了巨大比例,而对弹琴的核心原理、练习方法缺乏明确有效的阐述,很难对实际练习起到有效的指导。

很多爱好者练了,却不得要领,收效甚微,甚至养成不良习惯。

而在许多的网络教学中,也是只见皮毛。

曾有过不止一家著名的网络音乐教学平台(此处就不必公布具体是哪些了)与我们洽谈过合作事宜。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方的诉求其实不在一个频道上。

例如对“干货”的理解。

他们希望视频能拿出干货,而当我们提供我们认为的干货时,他们依然在说“请多点干货”。

那什么是“干货”?我想这是一个认知差异的问题。

我们总结过热门视频的一些普遍规律,就是让受众觉得迅速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什么都没理清楚。

重点是“觉得”。

这其实就是商业平台理解的“干货”,对于平台自身的干货,迅速吸粉,迅速变现。

比如”10分钟解决分解和弦的弹奏”。

对此我们能做的视频估计只有1秒,就是一个词:“妄想”。

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人们都迫切地希望以最短的时间来最直接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讽刺的是,用最高的效率解决问题,恰恰是我们专业教研团队的立足之本。

不是吗?我们就是靠研究“干货”吃饭的,而我们却给不出“干货”。

任何一门技艺,都是一个完整系统运作的结果。

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在焦虑的驱使下,许多人忘了,失去了耐心,“直奔主题”。

而“主题”常常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这种貌似让你直奔主题的网络教学其实更像是麻醉剂,止疼一小会儿,然后疼痛又来了,我们又迫不及待地再来一剂。

这就是基于焦虑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我曾看过某些热门的教学视频,如果用学走路来做比喻,那么就是第一节课告诉你走路是靠两条腿交替摆动实现的。

第二节课就让你跑步了。

对表象的描述只是教学极小的一部分。

-“怎么走路?”-“像我这样两条腿一起啊。

”-“怎么才能快呢”-“跟着我做,使劲啊,像我这样动得快一点啊。

简单吧?”你会了吗?能站稳吗?前一阵在网上看到有不少人骂罗振宇是骗子,说知识付费是骗局。

我觉得及其可笑。

花几块钱听一本书,觉得没真正掌握,于是骂人是骗子。

敢问,花几块钱和15分钟就期待掌握一部鸿篇巨著所述的真理,这恐怕是自欺欺人吧?这道理够简单吧?错误的期待才是杀手。

知识付费理所当然,不然谁愿意付出?我倒认为罗胖是个极有智慧的人,他清楚地看到了焦虑这只威力无穷的手,然后做了一件粗略传播知识并吸引求知欲的好事。

引你入门,知道有这么个事,但要真正理解觉悟,恐怕还得花些时间系统研习这些大部头吧。

焦虑的人们怀着错误的期待付了钱,然后望着得到的那一点点东西,觉得被骗了。

一个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专栏,好像一年是200多块吧。

听一年,就懂心理学了?恐怕不是吧。

究竟是妄念让人花了钱,还是罗胖在骗人呢?当骂王宝强赚那么多钱的时候,给他电影买单的又是谁呢?这个画风好像和标题不太对应。

人们会问我,既然罗胖那么智慧,为什么你不做罗胖那样的东西呢?我的回答很简单。

然而我并不是罗振宇。

我和我的团队有我们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诉求。

我们只是几个单纯且热情的、碰巧具备专业高度并恰好还从事了这个行业的吉他“爱好者”。

我们在自己享受吉他之美的同时努力帮助那些渴望弹好吉他并愿意潜心钻研的人。

速成、鸡汤、麻药已经够多了,不缺我们这一户。

我们坚持,仅仅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对的。

我们没有错误的期待,也无须对我们有错位的期待。

又有朋友问,可是你们的内容那么细致,6期了都没弹出个曲子,没多少人会看啊。

那就对了。

如果有一亿人对这套视频感兴趣,我们或许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家都有很高的认知。

也有人感叹大众是乌合之众,这个词有些贬义。

我认为是个“乌合之众”没有什么不妥。

面对我们并不熟悉或不精通的领域,我们谁不是乌合之众呢?关键是“然后呢”?当我在听罗胖侃侃谈论那些我不知道的事物或理论时,我听得津津有味。

直到他请来严伯钧和刘雪枫说些我本行里的道道时,我对里面的胡编乱造按耐不住了。

我突然想,我听得津津有味的那些东西,在专业人士的耳中,必然也存在狗屁不通。

在他们看来,我也是乌合之众。

于是我平和了。

罗胖的节目我依然听,因为他为我打开一些知识的大门,虽不严谨,但我并没有期待听了他我就精通某个领域了,后面的路还是靠自己深入。

这就是“然后”。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我们只是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传播经过我们深思熟虑、科学严谨的知识,系统地、针对问题的根本来帮助爱好者真实有效地解决困难。

相比浮华的“高端视频”,我们推出的视频相对简陋。

子啸和我非常忙碌,工作室本身有大量教研任务,而且时不时要奔波外出演出讲学,就地快速录制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本着贴近生活常识、从基本核心理念出发、深入浅出、生动且简明扼要的原则来制定内容。

为什么小阅读量收到的评论是最多的,相信是因为看了的爱好者都深有感触,他们有良好的认知,吃过亏走过弯路,对自身有高要求,有真实的求知渴望。

毫无疑问,他们会实打实地继续跟进下去。

而没有耐心看的,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看。

这只是一时的焦虑和认知导致的。

认知的升级必然道路曲折,并且要亲身经历和体会,这个过程我们既取代不了也缩短不了。

我们曾经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弹琴的遇到的问题比较高级,基础的东西不屑于钻研和修补。

而事实是,没有所谓的“高级问题”,任何高级问题终究都会在基本源头找到症结。

写一首好的五言律诗只需要20个字,很简单吧。

然而只学20个字,写不出一首诗。

我们要做的,只是在他们某天发现需要一本词典、《古文观止》或《唐诗三百首》等等的时候,让他们能找得到。

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孤独,上海的倪本初老师曾推出过优质有料的视频教学,我在北京的师兄杨杰先生也在用他的公众号录音耐心地传播真知灼见。

相信还有许多其他的同行也在努力着。

我们就在这里,永远欢迎你们,随时恭候你们。

同时感谢教研组几位老师一直以来付出的辛勤与智慧。

他们是:魏子啸、鲁祥、李皓龙、高晨、张宁向你们致敬!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