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盐城市吉他协会祝大家新年快乐!
时间:2020-05-10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除夕为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相聚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是中国人记忆里最难舍的期盼,有童年的玩具,妈妈做的饭菜,也有一家人的欢笑,仿佛闭着眼就能闻到的新年的味道。

今天,和你一起,感受除夕的味道……妈妈的味道除夕,最馋妈妈做的饭菜。

当你举起筷子的一瞬间,是否闻到了爱的味道?吃下去,全是满满的家味,全是浓浓的爱意:年夜饭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了。

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

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寓意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示“年年有余”。

吃饺子过年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福童年的春节(节选)文/冰心我的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

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

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

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童年的味道压岁钱、拜新年、放鞭炮……这些童年的记忆,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减弱,但却永远在你内心有一席之地,直到除夕,又被唤醒: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中国的汉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压胜钱”,也称“大压胜钱”。

这种钱币不是用来流通的,也不能当钱花,而是一种用来观赏的、可以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

宋元时期,过春节时,长辈都会给小孩一些铜钱,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这种风俗一直盛传不衰。

明清时,“压岁钱”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因铜钱是线串的,所以古时民间也称“压岁钱”为“串线”。

放鞭炮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

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

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

福过年(节选)文/丰子恺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

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

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

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

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

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

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

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

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

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

我实在很不高兴。

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

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

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

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

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

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

”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

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

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

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幸福的味道除夕,一家人幸福团圆。

贴春联、守岁……今夜,多陪陪家人,用心体味这幸福的味道: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抒发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

守岁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

福《过年的心情和表情》(节选)文/毕淑敏过年时人的表情和心情,各不相同。

怀旧是一种,怅然凝视的。

收到礼物是一种,欣喜而感动的,或许还有得陇望蜀。

总结经验教训是一种,庄严且若有所思,也许夹杂着忿忿不平。

洗心革面下决心从头再来的又是一种,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其实这都是年的附加值,和年无关。

年最朴素的意义只有一种──对每个人来说,又长大了。

这一条,不管你乐意不乐,年都专横地让你受纳。

无论你怎么看待年,年总准时而顽强地站在一旁,等着晤见你。

只要你活着,就会匆匆赶到它的前面,预备相逢。

它像高速路上的里程表,不动声色地提醒着我们,你离出发地愈来愈远,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就算你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乱走一气,也同样。

年决不姑息回避。

时间履带,不惧油价疯涨,它自有动力。

年留下花纹翩然而过,碾皱的是你的容颜和心态。

年其实是一个裁缝,拿着一把有365个小格的尺,度量着我们的生命。

已经过去的年,就不会再回来了。

要它回来,只有两个法子。

一是在照片中,你看到的是年的复印件,原件已被毫不留情地销毁。

另一个瞬间是在梦中,那是年的幻象,像斑斓锦鲤,你看得清它的鳞,滑溜溜地根本抓不住。

听人说,对时间的感觉,同你已经享用过的年龄成反比。

此话说起来拗口费解,其实意思很简单。

就是说同样的时间对不同的人,比例感不一样。

比如说幼儿,从2岁到3岁,这一年只相当于走过已有生命的5%,他觉得漫长。

若对一个81岁的老人来说,却只是他已经度过生命长度的八十分之一,也就1.25%,岂不是如一个哈欠?所以,年就像失手滚下坡的铁环,越旋越快,拦不住的。

年这个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让人无言。

年其实是一个轻声的提醒,你已经在人生路上又拓展了一步,距离终点又近了些。

如果把年比喻成衣服,你已脱去羽绒服,不知不觉中穿上春的绿夹衣了。

如果你原本就在仲夏,马上就到沉甸甸的秋了,请准备好你的镰刀。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马上要进入生命的冬至呢,等待我的岂不是滴水成冰?别忘了冬天有雪,雪兆丰年,你可以在白色的原野下安睡,期待生命的又一种轮回。

不管位于生命的哪一个季节,年都是值得善待的。

成长会一直持续,直到苍茫一刻。

无论对于3岁还是81岁,年都是平等而吉祥的,不同的只是我们的心情。

来源丨综合整理人民日报微信、央视新闻微信、新华视点微信 

微信关注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